柏建峰
“你以为我真的愿意学习么?……”这是我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位初三学生扔给其妈妈的一句话。这句听似平常而又具有穿透力的话语惊诧的这位母亲目瞪口呆,也惊诧了我这位无心的观众,使得我深深坠入了冥思苦索之中。
本以为不愿学习是只有那些学习差等生才具有的心理,为何这句话却出自一名学习极为优秀而且有望考取市重点高中的学生之口呢?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又会对学习有着怎么样的心理呢?难道这仅是“戏言”?还是……
作为一名老师,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似乎不是戏言。
于是我便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了调查,结果确定的告诉我这是真实的,而不是戏言。9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原因是学习太枯燥,没意思,太累……
由此我不得不重新定位老师的职责。
对学生学习而言,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因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便是意味着失去了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又怎能喜欢学习呢?更谈不上要求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动探究了。
“你以为我愿意学习么?”一句话呐喊出了现代学生们的心声!
由此我们老师又多了一份职责——还给学生“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首先,老师必须要先于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老师对所要教授于学生知识的过程,也是要感知到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过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学习的心理。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但一滴水却能映射出大海的影子。一节课,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滴水的滨彩纷呈,也要让学生观看到这一学海的浩瀚无际。如果老师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然也就对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又如何饶有兴趣地去面对学习呢?学生学习的可贵之处不是学得书中固有的知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以教师授课的可贵之处也不再是授予已有的知识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知趣,并且还能使其在回味中主动向外伸出探求的双手,之后的收获,一定充满着一份可贵的惊喜。此时的老师已感觉到自己不再是老师,学生也不再是学生了。《再塑生命》一文的学习中,让我体会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授课兴趣是多么的一致。海伦凯勒三岁时就被病魔吞噬了光明,堵塞了双耳,禁闭了话语,幼年的她有多痛苦呢?我们感受不出。我想我们也应做一回短暂的“海轮”。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闭上双眼,捂紧双耳,缄口不语三分钟,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是“昏昏沉沉的”“好像失去了一切,心里空荡荡的,很烦躁”“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一直往下沉”……毕竟是短短的几分钟,学生便能有如此的感受。“要是我们就这样生活一天、一月、一年、一生,你又会怎样呢?”学生们哗然而起,瞠目结舌,似乎不敢想象,这种感受远不如童年的海伦那样真切。课文学完后,学生们仍旧回眸在海伦的生活里。第二天,学生的日记里纷纷呈现出海伦的影子。我知道这是他们查看了有关海伦的资料,并读了她的几篇作品,有的还摘录了其作品中的精彩片断:第一天将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第二天去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第三天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注视那些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的幸福和痛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知道,学生们此时已经走进了海伦的世界里,并越走越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们都能为那些像海伦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付出一份真诚的爱心。
其二,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一部小书,而生活才是一部大书。所以老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愉快的走进教材,而且更要快乐的走进生活。学习即生活。生活中的人、情、事、物等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便又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因此教材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生活而去一味的教授学生知识,教材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心灵也会枯萎。学生更容易从生活中引发兴趣,并有可能创造出奇迹。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学习,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快乐,从学习中体验到了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因如此,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生活的引领者。生活是丰富的,人生中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或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藏。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这节课前,我要求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珍藏的一件礼物,展示给同学们,并写出这件礼物的来历。学生们有的很兴奋,有的显些忧伤……我知道每件礼物都影射着他们对一段生活的回忆,承载着一份不寻常的情感。学完此文之后,我又引领他们回到了自己的生活里,去感受自己的那份礼物里隐藏的情感,于是一篇抒写真情的文章也就这样自主地流露出来了。雪莫曾这样说过“好的作文应该是打破了所有框框和规矩,直接从灵魂里流露出的真诚”。是的,一个教语文的老师,与一个用语文教语文的老师的概念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受比远离他们的作家的生活感受更感兴趣,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想走进作家生活的愿望和情趣。
其三,对学生而言,其最大的喜悦莫过于去感受自己学习中的那份自慰的收获。学生也是辛勤的耕耘者。虽然他们的能力有所差别,但他们对学后所获的那份期待是相同的,有时会孤芳自赏,有时也会过高的认定自己。每当此时,他们总想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展来示众,不是炫耀,而是想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收获的喜悦。其实学生们是很愿意表现自我的,即使是不主动的学生也有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因此老师要搭好让学生自我展现的平台,和学生共同分享其学习收获的喜悦,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事。对于每篇文章,学生读完后,在他们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总要他们写“一句话”读后感。学生们对此从不懈怠,并且搜肠刮肚的写得也颇似经典而自喜。他们知道这不是隐性作业,而是展现自己佳作的好机会。自我表现中他们是最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当然老师在分享学生喜悦的同时,也在感受着自己的那份收获的喜悦,学生们的收获本身就是老师的最大收获。
學生们的心灵世界很是丰富,他们能够就一枚贝壳欣赏不已,也能够就这枚贝壳想到那平缓的沙滩,想到那邈远的大海,想到那缤纷的海底世界,他们也会在自己的天地里乐此不疲的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潜意识的陈铺着自己美好的人生路。让我们引领着学生们在学海中去采撷那一枚枚闪耀的贝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