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采茶戏永远盛开在赣南大地上

2019-09-10 09:52:00肖学荣
学习与科普 2019年4期

肖学荣

摘 要:像对待自然界的珍稀植物一样对待赣南采茶戏艺术,全社会给采茶戏以关注,文化人去倍加呵护,给她灿烂阳光,保护她的原生态环境,为她营造生长的沃土,保护好那些“艺术家”,让百姓们世代传唱,永远留下赣南采茶戏的种子,相信,在用爱心营造的时代春天里,采茶戏会永远开在赣南大地上,开在老百姓的心上,根深叶茂,鲜艳夺目。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盛开 赣南大地

2006年,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经过悉心准备和严格认证,将“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优秀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艺术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赣南采茶戏”赫然在列。这标志着赣南采茶戏成为国家保护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也意味着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更加规范、有序的历史阶段。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何改变“赣南采茶戏”这民间艺术的奇葩在赣南土地上的濒危状况?怎样实施对传承人的保护?何种传承方式更为有效?对保护方法和途径的探究,对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摸索与创新,是摆在采茶戏传人、采茶戏研究者乃至赣南人面前的一项庄严任务,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我想这个实践问题应从赣南采茶戏的濒危现状出发找出路,并從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留下最珍贵的采茶戏种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人在艺在,人亡歌亡”的基本特点,保护的根本,主要是对其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是赣南采茶戏的载体,保护传承人是实现活态传承的根本和基础。赣南采茶戏活在表演艺术家的心里,他们开口唱跳,采茶戏就盛开,他们不在了,不知有多少花儿就枯萎了。对采茶戏歌手、表演家,多年来,社会和文化界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有限。70-80年代,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将黄玉英、陈宾茂等表演艺术家安排到县剧团工作,培育。但更多的民间歌手,一生务农,生活窘困,演唱、传承采茶戏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加之周边文化生活氛围的变迁,采茶戏在民间的传承链条萎缩。如何保护民间歌手和他们的传承热情,激活和延续采茶戏的自然、活态传承是目前摆在采茶戏保护工作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赣南,采茶戏的知名唱家少,传承人少,是赣南采茶戏的濒危表象之一。目前在赣州市采茶戏的国家级传承人只有3人,近年来发现在年轻的优秀表演家也是凤毛麟角,在保护、发现、培养传承人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应采取的措施是:

1、对老艺人、表演家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并出版发行相关音像制品;运用数字化录音、录像手段记录和保存哪些千百年来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的采茶戏,是最基础的保护工作。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对采茶戏进行传承、宣传、弘扬乃至发展的基础。

2、对命名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生活资助与传承行为的扶持;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所掌握的艺术的社会价值,从而保障他们传艺的基本条件,激发其演唱和传承采茶戏的积极性。

3、以国家级和省级级传承人为核心,在他们生活的区域建立传承点,让民间自然传承活动在当地文化部门支持、帮助下有效开展起来。

4、成立一个采茶戏表演协会或团体,让生活在民间,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表演艺术家传唱、演出、传承等各方面的活动更加有序有组织地开展,让全市民间艺人对采茶戏的传承、宣传工作形成合力。

二、重视教育传承,把根留驻。

采茶戏在民间社会的传承,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也不属于家庭式传承。在赣南没有固定的采茶戏会,采茶戏主要流传于赣南群众中。在当今社会,教育传承是首选方式。如何实现教育传承,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编写采茶戏音乐教材,使学生从欣赏开始,聆听自己家乡的歌。在赣南中小水学的音乐课中加入采茶戏欣赏内容。通过现代化科技教育手段和音像教材,让学生欣赏到采茶戏。

2、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开讲座。这样直接地传承方式,会使采茶戏原汁原味地流传,也可以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认知度和受尊敬程度。

3、在中小学校进行师资力量的调动和培训,让音乐教师首先掌握经典的采茶戏曲目。

4、在赣南山区遴选有基础和条件的学校开设兴趣班,发现在培养有采茶戏演唱表演兴趣和天赋的孩子,培养为采茶戏传人。

5、在大学加强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信息智能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发挥高校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力和行动热情,开设采茶戏文化专业课程,培养理论研究人才。

三、建立赣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给“采茶戏”一片盛开的土壤。

“采茶戏”开在城市、开在舞台上固然很美,但盛开在她的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她的美会更自然更天然,更具有生命力。赣南是采茶戏的主要流传地。赣南采茶戏在语言上与赣戏、东河西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用赣南方言演唱表演,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者大多生长在这里。安远县的人们就非常自豪地称安远是“采茶戏的故乡”,安远是赣南采茶戏发源地,采茶戏表演家也集中,采茶戏在安远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借安远特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秀美山川及旅游业对人文内涵的需求,在适当时候将安远划定、命名为我是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这里培育、营造采茶戏传唱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安远成为采茶戏演唱、创作的沃土,让其在原有的社区及文化空间中得到继续传承和发展。这是对采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方式。

四、政府出资,打造有文化品牌效应的“采茶戏会”,给“采茶戏”一个盛开的季节。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看到其他省份的戏剧项目,独有赣南是以“采茶戏艺术”为申报对象。没有采茶戏这样固定的传扬空间,是赣南采茶戏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采茶戏与生俱来的传承与发展劣势。给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

赣南采茶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成为在全国民间戏剧和文化界有影响的戏种,它作为赣州宣传文化知名品牌。在今后一段时间政府继续为赣南采茶戏这一项目发展给予相对固定的采茶戏文化传扬空间,为本市民间赣南采茶戏的涌现和成长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使采茶戏真正成为赣南最具生命力的优秀民间艺术。

五、营造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与呵护,给采茶戏沐浴盛开的阳光。

采茶戏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盛开千百年的一朵奇葩。在日益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她的生存状况受到威胁,生长和繁育被遏制,这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今天,当我们意识到保护与传承采茶戏对民族、对赣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时,对她的宣传、保护成为当今赣南人的文化使命。文化人、媒体人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对采茶戏进行传播和弘扬。上演、制作和播出如采茶戏舞台剧、广播剧、电视专题片等也是最有力的保护行动。当我们看到市党委宣传部近年来已经推出一系列措施,将采茶戏作为赣南的文化名片来打造,采茶戏剧《八字参军》、情景剧《客家儿郎》等旨在弘扬采茶戏的力作相继问世,意味着更多人对采茶戏投来关注的目光,照耀赣南采茶戏盛开的阳光愈发明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