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9-09-10 08:21谢萌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谢萌

摘要: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传统的、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寻求自我了解的这段关键历程。而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延期偿付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

自我同一性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個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我与理想愿景中的我的统一,这是与自我、人格建立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的心理认知维度。

(一)自我同一性含义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认知体系中,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贯穿于解决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这一阶段。而这一阶段正好对应这学生经历高考后进入大学的时期这一重要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在内部心理状态与客观外部环境矛盾与冲突协调一致的时期,也是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观念的形成前后一致完整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成一个互相没有冲突的连贯性整体,充分地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各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问题,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这种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就标志着这一阶段人格发展任务的完成——开始进入成人期[1]。

总之,自我同一性理论就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来准备到哪里去,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的问题”的理论。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和普通大学学习阶段,要求大学生要在自我探索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异性相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获得情感认知和实际经验,并在思想和行为表现方面逐渐摆脱对家长、学校的依赖,从而可以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开始自我完善并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最终构建独立完整的人格结构[2]。

(二)同一性混乱分析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在建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心理出现的同一性整合失败,即在同一性发展中出现一种无所依附的散漫的状态,导致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法达到连贯一致性,缺乏稳定性,对自己身处的客观环境的评价是不准确的,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偏低,经常陷入烦躁、苦闷、抑郁不得志的负能量情绪状态中;人际关系不自信,矛盾冲突兼具,问题处理散乱;对自身所处现状非常不满,但又不具备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能力;无法通过工作或者学习等方式获得自我价值感[3]。

(三)自我同一性心理延缓偿付期

当大学生进入成年早期之前,为了避免自我同一性提前完结而带来的人格的不完整性,以防止过快进入成年期而带来的社会不适应性,大学生需要进入“心理暂歇期”以循序渐进地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段自我同一性心理延缓偿付期,大学生必须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尝试承担社会各种角色,培养各种适应社会的技能。在自我同一性确立之前,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立而自我的倾向,社会容许大学生有一段延缓的时间去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对自己的人生和经历进行反思和体察,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得自我的同一性得以确立。所以,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延缓偿付的过渡时期。通过这段时间的锤炼,大学生可以重塑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纠正以往思想中的偏差,形成一个长效的纠偏机制,最终确定哪种角色定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迫切的自我认知与认知经验不足的矛盾

随着大学“独立”、“自由”“开放”生活的开始,大学生开始进入此种新环境,在没有对此种新环境进行合理评价以前,急于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表现来获得周围师生和权威的认可。然而此种认知不仅是包括外部仪态,还包括对个体的性格、能力、生存价值及意义的内部探讨。但因现实大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认知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判断不到位,常常出现认知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流于肤浅和定位狭窄的状态,无法清晰地理解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相关的矛盾。

(二)强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焦虑的共存

现阶段,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几乎90%以上的考生都能上大学,因而集中地出现出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匮乏、竞争力不足、自信心不足、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弱等状况。大学校园的开放性让那些习惯了高中紧绷状态的学生无所适从,导致他们自律性极差,对人生没有规划的浮躁状态。同时,他们还开始重视自己在所处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对外在的评价十分敏感,经常面临“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互不平衡的矛盾局面,表现出行为的矛盾性。然而,进入现实社会后,用人单位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追求,这又挫伤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认知的积极性,感到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需求,开始出现自我认知焦虑的局面。

(三)有效的自我调控与实际管控的薄弱同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知识储备的逐渐丰富,思维水平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活动范围也开始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模仿、听从于外部控制,转向自我的调节和自我管理。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希望能够独立地选择学习方式、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开始主动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把握。然而,目前大学生基本现状是他因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生活、消费习惯不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与谅解;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冲突,造成一部分学生内心认知和外在交往行为的出现偏差。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冲突,形成了对个体的低价值预期,容易造成长久的个人认知偏差。另一方面,随着面临社会的压力,他们的个人的尊严感逐步提升,开始关注周围人的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并以此形成积极的上进心,期待未来自己能够找一份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残酷的现实与未来自我发展的矛盾碰撞,这就形成了自我控制的有效性与大学生实际自我管控弱化的局面[5]。

三、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针对以上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性的建议。

(一)坚持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这一阶段,大学生需要主要解决的矛盾是自我认知方面的矛盾,即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发生此种矛盾的不同实际情况来判断,帮助大学生自我分解、剖析自我意识,找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根本原因,最终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的自我认知,解决此阶段性矛盾点。

大学生可以好好利用同一性延期偿付即大学四年这一段时间,对以往已经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重新洗牌,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并在实践中多次尝试、验证,最终形成自己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积极纠正大学生认知和意识问题的偏差。

(二)坚持个性化培养与创新型教育相结合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独立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个性化培养与创新型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大学课堂里,教育者都集中于对大学生进行统一教育和管理,这种规范化教育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整齐划一的填鸭式教育被过度使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忽略,同时也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方式,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進的地方。在现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已经促使学生的个性色彩更加鲜明。过度地强调规范化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会被束缚,而且学生的创造力也会被扼杀掉,这对于我们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是相当不利的。

(三)坚持自我教育与教育者引导相结合

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必须养成和培养的一种能力。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只是一种外在的第三人引导的施教者,他们永远不能代替大学生自己的内化活动。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认知能力、控制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过程。

自我教育并非简单地将大学生放任不管,也并不是降低对大学生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我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通过结合他们的个人需求,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理想人格。在自我教育中,大学生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塑造自己稳定的人格特征[6]。

参考文献

[1]何静.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6(2):156-157.

[2]孙丽萍.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75-76.

[3]何独明,李景国.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