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

2019-09-10 08:21吴英志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酸雨信息技术教学

吴英志

摘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应依据地理教学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人点,并结合地理教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谈谈二者整合的切入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切入点

信息技术不等于课件,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不等于利用课件上课。我们提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信息技术应该如何与地理教学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应依据地理教学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人点,并结合地理教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

一、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切入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教师在跟学生介绍长江的地理知识时,授课可从音乐《长江之歌》导入,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长江的地理概况,接着展示长江的源头以及各流域的图片、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照片和诗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教师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找好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另一切人点,从《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的两部纪录片中截取有关长江各流域的一段录像来介绍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理概况,引导学生重视亲身实践,加深理解,最终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素养。

二、从学科知识点讲授切入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应以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例如,在讲授 “洋流运动规律”这一内容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把洋流分布规律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通过四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

步骤一,出示简化了的洋流模式图,(动画演示)落实各洋流名称,结合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进一步验证模式的正确性。这样,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洋流的分布打下基础。

步骤二,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和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动画演示),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和表层洋流分布图,再次让学生回顾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和方向,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结合起来,并将知识深化。

步骤三,南半球副极地海区的西风漂流成因及性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其为寒流的原因。(动画演示)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洋流流向与季风风向的关系。这样,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出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动画演示),让学生判断是冬季还是夏季,落实名称,指出成因类型,以利于及时巩固,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使本来很难理解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演示,落实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效果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一一化解。

三、从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切入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比如,某老师在讲“地形”内容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投影展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景观,学生对五类地形有了直观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各类地形的特点和差异,通过先看直观图,进一步得出地形的基本概念,这是一个由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教学的核心地位得到体现。

再如,多媒体计算机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甚至可以让你“走进沙漠”、“进入太空”、“潜入海底”,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这比口头描述或阅读文字材料更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拓宽了学生的地理形象感知领域和地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系统,发展了地理思维。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四、从注重情境激励策略切入

地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地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動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例如,讲季风时,就利用历史图片讲我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两洋故事,了解郑和总是在括冬季风离岸,括夏季风回归,然后讲解我国季风的特征及有关沿途地理特征和季风变化规律,使学生知道我国很早就能利用自然规律,为生产服务,为航运服务,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再如,在学习“中国的工业”时,学生对于工业的含义、生产过程不了解,通过让学生阅读地图册、多媒体图片,观看视频了解我国工业的相关情况,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也比较容易讲授工业的相关知识,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学生对地图、视频熟悉之后,探索中国工业发展就有信心和兴趣了。

五、从驱动学生情感因素切入

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看过的印象要比听过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易被感知和记忆。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的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例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如“火山岛的形成”、“褶皱和断层”、“季风的形成”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反应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

又如在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中教材介绍了“板块构造运动”,指出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配有一幅彩色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但静态图对板块运动的表达毕竟不如动态图来得直观、生动,笔者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对“板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引起了探索意识。

六、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切入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然后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形成研究报告与他人分享;还有,可以把学生的报告发布在校园网上,让选题相近的学生,通过BBS或聊天室交流意见一起合作探究。

例如,“酸雨”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活动,除了收集雨水、测试PH值、调查、访问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收集有关酸雨的资料。每个小组几个同学商量分工协作,通过上网查阅,下载相关资料并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阶段性的研究报告。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利用Powerpoint将查找到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计算机展示作品。在开展中期交流研讨活动时,每组派两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他们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重点介绍“谁发现了酸雨?”、“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第二组主要介绍世界上的几个主要酸雨分布区及概况和酸雨分布趣闻等;第三组重点介绍酸雨的危害(包括酸雨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危害,对陆地上的森林、农作物的危害,对金属、桥梁、建筑物、文物古迹的腐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展示相关图片加以说明;第四组重点介绍学校所在地——厦门的酸雨情况及控制措施,也展示相关图片、资料;第五组主要介绍酸雨的控制——污染源的治理及洁净能源的使用,新能源的开发等,并配合图片展示说明;第六组主要介绍他们的“环保宣传活动计划”,展示自制的一幅宣传画,一条标语——“环保呼唤公众参与”、一份宣传品(一组漫画)、一首诗、一支歌——“梦开始的地方”,一幅温馨的“地球家园”图。各组学生轮流演示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和质询。通过“酸雨”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学会利用IE浏览器查阅网上的信息资源,用Powerpoint制作展示作品。他们选择的是社会热点,同时又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大气污染问题)进行研究,不但增强了关注社会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七、从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切入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网络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基本。地理知识是学不完的,也是不断发展的,重要的不是看一个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会不断地主动地去汲取地理信息。一个人懂得了如何收集地理信息,那么在终身地理学习中他就获得了主动权。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会从课本以外的其它途径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新教材也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如:收集资料,写小论文,介绍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搜集有关资料,说明某一个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等。虽然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访问互联网站是收集地理信息的最便捷途径。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收集到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图片资料,了解到地理学科的新进展。在教学中,笔者常结合有关地理问题,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到课堂上發布地理信息,交流展示,以达资源共享。在“天气与气候”一节教学中,让学生课前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记录当地近几日的天气预报情况,不少学生纷纷上网查询。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的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多发挥信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讲授更好,那就不必要用机器摆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和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 主编:欧阳芬 新华出版社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作者:庄玉琼

猜你喜欢
酸雨信息技术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酸雨的危害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0—2014年奉贤区酸雨现状及成因分析
空中杀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