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9-09-10 07:22汪明贺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心理健康

汪明贺

摘要: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挖掘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學,建立必修课、选修课、慕课、讲座等线上线下并举的学习形式,将体验式教学、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实施多样化的评分体系,学习训练与学分挂钩,既方便学生学习,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与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辽宁省大学生; 心理健康; 课程改革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现状

辽宁省在2016 年12 月对全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 1 开课情况

辽宁省的高校中有65 所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有必修课、选修课、知识讲座。全省开设课程比例为90. 3 %。

1. 2 开设学时情况

辽宁高校普遍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时是20 ~ 30 学时; 开设选修课时是10 ~ 20 学时; 开设知识讲座课时是4 ~ 6学时。其中开设必修课的学校不到50%,有部分学校既开设必修课,又开设选修课; 至今仍有少数学校只开设知识讲座。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

2. 1 未受到足够重视

1) 机构不够健全。许多高校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 咨询) 中心,但隶属于学校学生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只有一两人,他们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担当着学生处其它工作; 辽宁省高校专设心理健康教研室的比例只有1. 53%。教研活动没有正常开展。

2) 被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的教育体制注重学科特色,政策向重点学科倾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 在教学安排部分,全省开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65 所高校中,没有1 所学校是按学生自然班级上课(1 个自然班级有40 ~ 60人),而是合班教学(2 ~ 3 个自然班合并); 要么以讲座形式(100 ~ 200 人) 开展。这种合班、大班教学,无法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2. 2 教授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

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普遍应用,由于合班教学上课学生人数多,受教室场地限制,鲜用甚至不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一锅煮”教学,满足不了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2. 3 师资力量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专兼职人员组成,队伍中有心理学教师、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等。心理学教师的学习背景多以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为主,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所学专业五花八门。从总体数量看,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而且学校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难免出现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不专业行为。

2. 4 课程的教学模式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理念知识,解决大学生知识层面的问题,缺乏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训练,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自信行为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会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2]; 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所学知识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后果。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迫切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专业至上的思想影响着相当多的大学生人群; 另外由于大学生学习任务重,所以他们更愿意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专业学习方面,而忽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在没有掌握足够心理健康知识或不理解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实质情况下,学生在心理受挫需要帮助时,不能主动地寻找或是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疏导调适,而只会采取消极逃避、隐忍、压抑甚至极端的行为。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4. 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功能的发挥。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的准入制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有专业学习经历,或是从事本专业工作多年的教师,本身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热爱本专业工作,具有从业的相关资格证书。

4. 2 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才为人们了解重视的新型综合性学科,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心理。该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在教学内容的启示性、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参与性等方面均与其它学科存在显著差异[3]。

4. 3 把培养积极品质纳入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们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公民的道德感、责任感。[4]实践中,个人的积极取向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学习、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情绪体验,让人充满活力,感到生活有希望、有意义、将要实现的乐观感受。个人的积极正向品质包括: 智慧、勇气、毅力、宽容性、创造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美的感受力,以及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责任感、道德感与荣辱感等。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理论学习、体验学习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既能固化健康知识,又可培养习得健康行为,能够积淀形成个体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宋迎秋,梁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调整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16(2):5 - 7.

[2] 陈玉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学园,2015(17):65 - 66.

[3] 张少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119 - 120.

[4] 许国彬,黄红清.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0):46 - 49.

[5] 刘伟,方高彬,高斯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0):167 - 16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