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梅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机能力;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4-0153-01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开展有目的、有意识的课堂活动,加强课堂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加强小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借助思维导图将枯燥的数字和文字转化成丰富多样的颜色、图形以及代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小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计算机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基础计算机,对计算机非常的好奇,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会打击学生学习热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例如,在指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方式,指导学生手指摆放位置,掌握指法要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正确的指法,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小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优化,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中,重视学生上机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解决学生课堂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和探究,借助上机实践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保证学生上机训练时间的充裕,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学生上机操作完成问题解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内容,强化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维持学生计算机学习热情。如计算机文件、文件夹内容的讲解和操作职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題开展操作练习。同时加强学生合作与交流,丰富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1)灵活利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导图是数学教学的有效学习方式,有效串联各个知识点,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根据思维导图教师向学生讲解相关概念。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借助思维导图,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很难透彻的学习和理解,导致学生出现混淆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结合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开展思维导图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课堂教学中,百分数的转化和应用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思维导图如下:
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和欠缺,主动制作思维发图,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