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虎
【摘要】社会新闻在媒体选题中拥有较大的篇幅,尤其在以新闻立台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中,社会新闻直到目前依然是吸引观众、提升收视、拉动经营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当下广电发展语境,试图以地市级广播电视台社会新闻为观照,从记者视角出发,浅谈广播电视社会新闻记者如何对融媒体选题进行有效把握,从而更好助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社会新闻;选题;原则;
自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新闻逐渐走入电视节目类型中,通常认为,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是为此类新闻的滥觞。随后的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正式开播《南京零距离》,取得巨大成功,诸多地市级电视台以此作为学习样本,开办适合于本地特色的社会新闻栏目,借此拥有了稳定的收视观众群和良好的广告经营收益,开启了地市级电视台社会新闻的黄金时代。
近五年来,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异军突起,报纸首当其冲,广电媒体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地方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更是在此次竞争中受到残酷挤压。当然,电视台特别是地市级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完善或改革的向度是多面的,比如战略规划调整、体制机制改革、技术手段升级等,不过,前述已经有诸多成熟的讨论,且形成了比较富有成效的观点,故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地市级电视台社会新闻记者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如何把捉新闻选题,以更加适应媒体融合要求,值得思考、实践和总结。
1. 电视社会新闻的特征
社会新闻,学界广义上将其定义为除经济新闻之外的一切新闻。“社会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新闻”。笔者以为上述定义更为符合地市级电视节目实践。地市级电视记者实践中,往往将其关涉面进一步缩小到电视民生新闻范畴,“民生新闻以大众为收视对象,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因此,电视社会新闻记者往往将自己称为民生新闻记者,而不是社会新闻记者。一方面社会新闻记者的称呼过于学术化,传播度和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民生情怀的具体体现。总之,在本文中,笔者讨论的社会新闻视角是除了经济类新闻和时政类新闻之外、内涵与视域又大于民生新闻的电视社会新闻。
面对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广电民生新闻从业者如果不对社会新闻予以重视,继续拘囿于车祸、火灾和猎奇等电视民生新闻题材范畴,不仅会产生用户审美疲劳,而且未来强大的移动终端基于5G的广泛应用,更会让广电再一次失去更好融合的机会。笔者认为,要把握好社会新闻选题,首先要阐明电视社会新闻的特征。
一是关涉面广,影响力大。二十多年电视新闻实践,将社会新闻涉及的内容及面向推向多元化,比如民生民利、交通发展、城市建设、突发事件、住房养老、邻里关系、百姓难题、法务纠纷、人间百态、人情冷暖、奇聞异事等等,关涉面涵盖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运行中的各种事件和现象。正是因为此,泸州广播电视台《泸州现在时》、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报》、自贡广播电视台《盐都播报》、宜宾广播电视台《酒都播报》等被称之为主打民生牌,实际是电视社会新闻的栏目,在当地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上各个地市级广播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都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其所报道的个别新闻,曾经直接影响当地的党委政府决策。如农民工讨薪、城市公交发展等有深度且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社会新闻,往往具有较大的关注量和影响力,从而影响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制定。
二是故事性浓,趣味性强。社会新闻因其观照面广,所以选题所拥有的可挖掘故事较多、较好。而选题的故事化表达,恰好是电视传播效果最好的方式。比如,在电视社会新闻实践中,记者获取一个选题,往往首先得到的是一个结果,富有经验的电视社会新闻记者,通过分析事件发展脉络,执果寻因,就能发现有没有故事性,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进而决定是不是介入关注。相较于电视社会新闻选题的故事性,其趣味性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奇闻异事等生活中不常见的现象、事件,因其新鲜、刺激,更容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传播力更大。此外,电视社会新闻还具有可视化呈现、引导社会舆论等基本特性。
2. 电视社会新闻记者融媒体选题把握原则
电视社会新闻因为关涉面广量大,所以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容易因为经验不丰富或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社会快速变化的语境下,对这类选题的把握变得越来越难,要求越来越高。在诸多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转轨过程中,社会新闻栏目因为较早触碰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拥有一定的互联网媒体运营经验和用户群,所以往往承担着“打头阵”的角色。因此,地市级电视新闻栏目记者把握好融媒体选题,是一项基本技能。除了政治规范、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不可突破外,笔者试图从三个向度出发,讨论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电视社会新闻记者把握选题的基本原则。
一是拥有“网感”立用户角度。如前文所述,电视社会新闻记者往往在地市级电视台中承担着较重的媒体融合任务,所以电视社会新闻记者在获得选题途径、分析选题价值、完成选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具有“网感”。所谓“网感”,“指的是对市场、对年轻人的思维和欣赏习惯的敏锐跟踪,或者说是适应。”针对这一定义,有两个维度需要详加考察。一方面是市场要素,电视社会新闻记者在新的传媒语境下,应该首先适应的是市场,如果辛辛苦苦做出一则新闻,阅读量、评论量和转发量达不到一定的量级,那所有的工作只能叫“白做”。这就要求电视社会新闻记者要加紧学习,掌握传媒市场最新动态,找准传媒市场“风口”,比如对时下的短视频市场的敏锐性把捉,针对短视频的特性进行分析,找准用户喜好,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另一方面是对年轻人思维和欣赏习惯的适应,电视社会新闻记者要适应年轻人的思维和欣赏习惯,就必须掌握一套年轻人的思维方法,“有品、有趣和有用”可以用来对应年轻人思维和欣赏习惯,在互联网上广受欢迎的大多数综艺节目,基本上能归结为上述三个“有”。电视社会新闻记者由于偏向年轻化,所以在年轻人思维的培养上不难,只是需要注意观察、分析和理解。无论是加紧学习,找准市场“风口”,还是培养“网感”适应年轻人思维,总之都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运用年轻人语系、语态进行表达,方能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二是找准“热点”做新闻策划。本文中所谓“热点”,即是社会热点。电视社会新闻记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还应通过互联网、杂志报刊等各种渠道,知晓社会热点,并适时“蹭热点”,当然,“蹭热点”也必须把握好度,不可突破法律和社会道德底线。这就要求电视社会新闻记者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辨别信息真伪、检索有效信息、形成自我判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时推出新闻策划。一方面,社会热点要正向做。正向做,就是顺应社会热点,找到热点中能结合本土化的元素或切入口。比如,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时候,笔者就曾主导创作寻找本地的能工巧匠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我们不仅发现诸多民间竹工艺雕刻高手,还找到不同于社会所关注到的“高大上”工匠——土火锅烧制师,通过网络传播,这个系列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社会热点反向做。反向做,就是要在负面的社会热点中发掘当地社会正能量。比如,社会对肇事逃逸的行为深恶痛绝。笔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个事件,是儿子驾车将一位孤寡八旬老人撞倒,老人受伤入院。肇事者父亲在医院悉心照顾,两人成了好朋友。笔者迅疾通过各种渠道核实到消息的真实性,随即介入调查了解。最后通过节目制作,运用互联网思维、语态进行视频内容的二次制作投放,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内容分发要适配渠道。电视端播出内容的特点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特性差异。其中,电视端内容通常比较“正”和“全”。“正”,就是其内容要求必须符合传统电视内容的正统;“全”,就是要求其5个W和一个H的内容要素必须齐备。而新媒体端的内容,则往往具备“快”“新”和“奇”等特点,就是要用户“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这些特性进一步促成用户社交与分享欲望。电视社会新闻记者是内容的直接创作者,以前这个职业要求只对电视渠道端进行投放。电视社会新闻适应于电视端播出,但不一定适合新媒体端,这就有必要对内容再创作与多渠道分发。笔者在实践中秉持以下电视社会新闻视频处理原则:能发大屏发大屏,能发小屏发小屏,实在不行发推文。这一原则不是要把大屏、小屏与图文推送割裂考来,而是根据不同渠道特点,对内容进行有效投放。对于时政感比较强、各种要素比较齐备的新闻,选择在电视渠道发布;对于要素不那么齐备、具有“有趣”特性,但在电视端播出又觉得“差一截”的视频内容,选择发布在小屏端;对于视频内容不全、圖片比较少的突发类新闻,选择通过图文推送方式,在微博、微信或今日头条上进行投放。这就要求电视社会新闻记者首先要熟悉各种平台的基本特点,在操作选题的时候进行认真研究,甚至深入研究所拍摄的内容中有哪些“亮点”,从而形成一个准确的判断,将内容投放到相应的渠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视端播出的内容,往往方向比较“正”、内容比较“全”,在进行不同渠道分发的时候,往往对一句“经典”同期声、一段精彩“现场”进行重新编辑,分发到各个视频内容平台。这一操作模式,即是对传统电视内容进行解构,剔出最精华的部分以供投放到新媒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通过电视社会新闻“关涉面广影响力大、故事性浓趣味性强”的特点分析,进而进入到电视社会新闻记者融媒体选题把握原则探讨,从三个方面提出“拥有‘网感’立用户角度、找准‘热点’做新闻策划;内容分发要适配渠道”等原则。笔者以为,除此以外,电视社会新闻记者还应该提升政治素养,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理念思维、技术手段。惟其如此,方能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跟得上时代、迈得开步伐、干得出成绩”,也才能做得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好新闻、好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春阳.政治沟通视野下的媒体融合——核心议题、价值取向与传播特征[J],新闻记者,2014(11).
[2]张海莲,浅析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社会新闻,新闻研究导刊[J],201809(01).
[3]白小易.民生新闻: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新闻——兼论南京“民生新闻”大战,中国电视[J],2004(6).
[4]陈露露,胡铁强.《心花路放》:一部有“网感”的公路片,新闻研究导刊[J],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