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华
抽动症是一种容易误诊的常见病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俗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目前亦发现极少数患者起病于成年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也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抽动症不仅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它其实是一种终生性疾病。现在很多成年人在着急、生气的时候,会频繁地眨眼,或者嘴动得比较频繁,或者有一些重复的动作,这一般也是抽动症。生活中,一个小孩总是频繁地眨眼睛、耸肩膀、晃头,或者肚子一鼓一吸的,身体某一个部位总是不由自主地、频繁地、不自主地重复运动,人们常认为这是坏习惯,不是病,更不会认为是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因此,一个孩子总眨眼,或者挤眼睛,家长几乎都会先去眼科看,没有人会先去精神心理科看;一个孩子总清嗓子,或者咳嗽,一定是先去耳鼻喉科看。
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上分为短暂性抽动症、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症、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症或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三种类型。据报道,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症病史,慢性抽动症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05%~3%。多见于男孩。
抽动症最小发生年龄可能只有几个月。部分抽动症患者到成年期仍然存在症状,甚至会持续一生。到目前为止,抽动症的病因还不清楚,目前所有神经心理疾病没有一个病因是清楚的,所以我们无法实现产前的检查和预防。但是抽动症是精神心理疾病中和遗传因素关系最密切的疾病,几乎50%以上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其父亲或者母亲可能有抽动症。临床上经常会见到双胞胎的两个孩子一起得抽动症,所以这个病遗传的可能性非常大。但遗传因素只是可能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
在找不到其病因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因素可以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呢?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它的发生,也就是减少和这个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呢?瑞典的一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此领域最权威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是一项持续40年的队列研究。研究结果回答了抽动症高危的围产期因素包括孕期吸烟、产式、低体重儿等,这是跟抽动症有关的危险因素,如果我们在围产期时注意这些因素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抽动症的发生。
有很多神经递质跟抽动症有关,其中最经典的一个假说就是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很多治疗抽动症的药物都是阻断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其实都是抗精神病药,但仍然不能证实这个假说就是抽动症的病因机制。
抽动症的临床特征千变万化
抽动症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特别容易共患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共患病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一个小男孩被诊断为抽动症,后来又共患了强迫症状,他的强迫症状是洗手,他每天洗很多遍,每次都要连着洗三遍,先用中文一二三数着洗三遍,再用英文一二三数着洗三遍,每遍十分钟,一趟洗下来一个小时就没了。还有一个小孩也是抽动症,治疗了很长时间已经不再抽动了,但他妈妈说这段时间上学特别容易迟到,每天早上收拾完书包后,在屋里走来走去出不了家门,问他为什么出家门这么难,他说他一定要想清楚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关系,想不清楚就走不出去。這就是抽动症伴有了强迫症状。真正影响患儿社会功能的不是抽动症状本身,很多时候是共患病。
抽动症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经常更换抽动的形式和部位,一开始可能是总眨眼睛,过一段时间眼睛不眨了开始耸鼻子,过一段时间鼻子好了又开始清嗓子。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眨眼是经过治疗治好的,很多时候可能是换成了另外一种抽动形式。
抽动症有时会表现为其他不常见的形式。举个例子,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因为肚子胀住到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检查。他的症状总是肚子鼓,早上不鼓,每天快中午时肚子就变鼓了。住院后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没有发现身体上有什么器质性病变,最后请精神心理科会诊,一岁半的小男孩很小,不大会说话,会诊医生仔细观察他的行为,看看为什么肚子会胀。最后发现他做吞咽动作特别多,1~2分钟就会咽一次唾沫,每次吞咽的都是唾沫和空气,经过一上午的吞咽,临近中午时肚子就变鼓了。但我们看到肚子鼓,很难想到是抽动症。还有一个小男孩来医院看行为问题,严重的自伤行为,他妈妈说每天拿着一个棍子,捣自己的膝盖,把两个膝盖捣得严重肿胀。每天不停地捣,父母认为孩子行为有问题。当问他为什么捣自己腿时,他说两个膝盖里面特别痒,发自骨头里的那种痒,抓也抓不了,就只能用棍子捣,用疼痛缓解它的痒。这其实也是一种抽动症,是感觉性抽动。很多不明原因的疼痛、痒,或者某种特殊感觉,都有可能是抽动症。所以即使是抽动症,在临床上有时会呈现为别的形式,有的小孩总咬自己的舌头,有的小孩总啃自己的手,这些行为有时不一定是焦虑闹的,有时是抽动和强迫症闹的。这个病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它总是时轻时重,而且男孩比女孩多得多。不管多重,睡眠时消失是其又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看到的抽动症的动作是个结果,比方孩子晃头,可能他先觉得脖子这地方痒,为了缓解这种痒才晃头,晃完头就舒服多了。特别像强迫症,先有强迫思维,比如觉得手脏,就去洗手,洗手是为了缓解“觉得手脏”带来的焦虑。所以我们看到患儿捣自己的腿、晃头,其实都可能是源于先兆冲动,不舒服的感觉在先,为了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动作形式。
在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让抽动症状变重,比方心情不好时,压力大时,或者是紧张焦虑时,过度疲劳时,甚至感冒发烧都可能让病症加重。很多父母经常为此陷入认识的误区。但这些因素通常难以避免,所以没必要为此就用特殊的方式对待患儿。一定要按照正常孩子来对待,在教养方式上不能搞特殊。
另外成年人的抽动这几年越来越受关注。在成年抽动症中,极少数的病例是起病于成年期的抽动症患者,很多成年人的抽动是小时候抽动没好,延续到了成年。还有一些成年人来看病,虽然他认为30岁以后才得,其实是他忘了小时候有过抽动症的经历。所以成年人的抽动症有三部分组成:从小就有一直没好过;从小有,后来好了,成年后又复发了;成年以后才得的。成年期的抽动和儿童青少年期不一样,抽动症状相对固定。但因为找不到病因,成人抽动症治疗起来比儿童青少年更困难一些。
抽动症需要科学的、规范的长期治疗
抽动症需不需要治疗呢?怎么治疗?能不能好呢?
并不是所有的抽动症一定要治疗,如果症状很轻,一辈子都不用治疗。现在判断抽动轻重最主要的标准是看它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抽动症的主要治疗模式是药物治疗,而且主要是西药治疗,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中药治疗方案。行为治疗目前研究的还不多,在国内的临床上还很少用,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还有上面提到的TMS治疗,在抽动症的治疗经验中,还不太成熟,经验不太多,处在探索阶段。DBS治疗是在前面没有效果的时候才会选用,多数用于成年人。
有的时候抽动和多动症会在一个孩子身上出现,既有抽动症,还有注意力缺陷多动,这时候就涉及两个病同时治疗的问题。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可能会加重抽动,这是原来的观点。现在的观念是即使是抽动共患多动时应用中枢兴奋剂在总体上不会加重抽动,即使有也是个案。当然这两者同时存在时,要择重的先治疗之,不必两个同时治疗。
很多人会问:要治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才能停药?抽动症的治疗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症状控制一年以上才可以尝试性减药。如果在减药的过程中病情稳定,才可以尝试性停药。它是一种慢性的神经精神障碍,是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