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是清朝初期的大臣,也是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田雯自幼就懂得体恤父母。在勤奋读书之余,他常常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小小年纪就懂得为家庭生计等事物操心。
有次一大早,田雯在村头的街市上碰到私塾先生,他說,因为母亲身体抱恙,他便代替母亲来买菜。私塾先生听后点点头,夸赞他孝顺、懂事。不过,让私塾先生感到奇怪的是,整整一上午,田雯都没有来私塾上课。私塾先生以为田雯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就没有在意。然而,当私塾先生回家路过街市时,却发现田雯仍待在那里。
“你又来了?”私塾先生问。田雯恭敬地回答:“我一直没走。”私塾先生更加不解,买菜只要一刻钟就行了,何以拖延整个上午的时间?听了私塾先生的疑问,田雯脸上露出了笑意,他说:“您可能不太了解,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早上的青菜很新鲜,但是价格也很高,等到中午,甚至是更晚一些的时候,青菜变得不新鲜了,摊贩会自动降价,有时甚至会直接扔掉一些发蔫儿的青菜。我从早上等到现在,可以省下五六个铜板呢!”
本想赢得私塾先生的夸赞,没想到私塾先生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问:“省下五六个铜板,你用了多长时间?”“三个时辰。”田雯回答。私塾先生摇着头说:“三个时辰可以做多少事情你知道吗?你可以用这些时间读一卷书,做一篇文章,汲取到无数先贤们的智慧。而你却用它换来了五六个铜板,你觉得这是‘得’还是‘失’?”私塾先生的反问如一记当头棒喝,让田雯顿时醒悟了。后来,田雯不再为这种小事而窃喜,省下了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后终有所成。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