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培
摘要:积极心理学方法注重个体价值的潜能挖掘与呈现,通过活动与经验积累使之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心情愉悦,从而促进人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高职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与职业期待,目标不仅在于学生专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在于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心态的养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辅导员
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科学研究。其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其个性发展,重视共性教育,并倡导全员教育与赏识教育两大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1] 。“辅助职业技能强化,培养正确职业认知,积极的职业求索,理性的抗挫能力。”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教育中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与人生中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辅导员工作中以“积极心理训练技术与挖掘使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东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求辅导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的陆续颁布,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观点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帮助个体找到内在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积极教育主要是寻找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培养。积极教育把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作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品质为最终目的[2] 。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高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全面性。
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更容易接近并及时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变化历程,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高职辅导员工作应依据学生群体特点与职业发展所需,帮助学生認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职业角色塑造。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关注学生们的优点,为学生创设发挥自己积极品质的条件,提升学生的满意感和幸福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面对对象是全体班级学生,能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三微一平台”、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学生工作中,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工作的全面性。
2、方法得当,促进成长,提高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辅导员工作应用的针对性。
积极情感体验方法是指个人合理设置教育目标,引发积极体验的动机,有效创设体验情境,挖掘积极体验的资源,强调情感体验反思,升华积极体验的效果。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强调在高职辅导员工作应该将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职业相结合,从而确定更为有效的教育目标。例如,关于“爱国”的教育中,就可以从职业、民族、爱国的角度切人设定积极体验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一般采用“五阶段干预法”和“叙事干预法”辅助个体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在高职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通过观察、调查、鼓励、表达、扩大五个阶段,帮助个人正确面对冲突与困境,开展心理辅导。该方法旨在,辅助高职学生认识到冲突中自身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在解决问题,发现事件冲突中个人的优势,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
3、系统组织,全面影响,提高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辅导员工作应用的科学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包括高职院校、家庭和社会等其他要素。在辅导员工作中应主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构建家、校、企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3] ,通过家、校、企相互协同,增强辅导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家、校、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还应围绕实现高职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加以协同合作,体现和提高这一体系的效率与作用。通过创造体验机会,满足学生的收获认可与承担责任需求。高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生活习惯,以便为其创造体验的时机,同时对接学生原生家庭和学生的成长轨迹,发现学生的个人积极心理优势。联系企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个性相结合,实现家、校、企的学生积极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
三、结语
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启示,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角色认识,实现由说教者与问题解决向观察者、聆听者和引导者角色的转变,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宣传,营造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氛围,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积极心理的应用针对性,系统组织,层层推进,引导大学生发掘自身优势和力量,激发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晓婷.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3-147.
[2]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5):35-36.
[3] 熊伟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J].百家论坛,2018,(6):47-49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