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作为生动、直观、形象的综合性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尊重幼儿的参与权,引导幼儿自主加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来?在创设物质环境的同时,如何优化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怎样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打造适合园所的环境?围绕诸多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霍力岩,听听她的解读与分析。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家》:许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以“看”为主,缺乏让幼儿参与和可操作的活动形式,幼儿参与的程度极其有限。应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霍力岩:环境对于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要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环创必须是以幼儿自身为主体,同时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客观的环境相互作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环境不是用来“看”的,“看”并不能实现它的真正意义,活动才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应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幼儿,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深度探究。教师要是将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答案直接教给他们,不让幼儿参与、操作,幼儿学会的只是表面,不是真正掌握。我们建议教师或者家长多给孩子提供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
另外,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1-3岁幼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行动过程中才有思考),3-6岁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看到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思考),对于处在这两种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环境有着特别的意义。基于此,幼儿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让他们亲身体验、深度探究,在自主建构中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育家》:在创设物质环境的同时,如何优化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霍力岩:精神环境指一种心理氛围,它是重要的潜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人产生互动,也就是说成人对幼儿的爱、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非常重要。在爱的包围下成长的孩子必定会是温和的,自信的,善良的。
相反,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没有爱、没有情感投入的环境当中,他们是没有办法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的。在幼儿园中,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创设安全、自然、有爱的环境,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具体的表达,不能流于形式。
另外,教师对于孩子的专业支持要体现出策略和艺术,比如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创设环境让孩子感受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对别人的善意作出回应,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总之,精神环境是幼儿学习的无形抓手,要让幼儿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育家》: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习惯于根据教学方便而考虑环境创设,较少倾听幼儿的建议、顾及幼儿的感受。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该如何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打造适合园所的环境?
霍力岩:我们必须了解,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幼儿是主体,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应当是幼儿喜爱的、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能满足幼儿活动需求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幼儿乐于接纳并能与之融为一体。
教师必须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环境应该怎样创设。比如幼儿的原有水平是什么,最近发展水平是什么,应该给幼儿提供何种支持性材料来帮助幼儿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基于幼儿的现有水平,力求让每一面墙、每一块场地、每一种材料都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充分释放天性、健康成长。
让材料成为“老师”
《教育家》:教师需要如何正确认识并运用策略,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
霍力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创设既是全面的环境创设,也可以是区域环境创设;可能是户外的,也可能是主题墙面上的。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幼儿以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方式使用材料,进行深度探究。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師重要的岗位任务。比如班级开设不同主题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自主、自然、自由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建构区可以提升孩子的空间想象力;科学区、益智区的动手操作,能够构建孩子的观察体系,拓展孩子思维;阅读区让孩子不断汲取能量,变得更加自信……
其次,应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游戏空间,哪怕它看起来简陋粗糙也没关系,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合理的引导。比如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先行动起来设计材料,即教师走在前边。同时,教师的意图藏在供幼儿操作的材料里,即教师“藏”在里边,让材料成为“老师”。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跟着“老师”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随心所欲地在玩乐中获得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自然材料,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再次,教师要尽可能让投放的材料具有操作性、丰富性以及层次性。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审美喜好,尽可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吸引幼儿主动探索;同时要尊重幼儿年龄、能力以及发展速度的差异,在提供材料时,让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最后,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反馈,对材料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变化和完善,使幼儿能更快地投入游戏中,让游戏更精彩地开展。
《教育家》:有人提出,环境创设不应教条,而应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教育思考。对此,您怎么看?
霍力岩:环境创设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以及墙面的布置等,应该走向规范化与专业化。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系统的规范化教育,同时珍视教师的个人风格,让教师展示其个人魅力,打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不应凌驾于国家立场和儿童本性之上,不能在所谓的风格面前无所顾忌地前行。且行且思,教师要用思考之光照亮幼儿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