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修贵
[摘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统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保护生态的农业全面绿色发展新模式,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由“六个高”构成。当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不利条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扩大优质农产品增量、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持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体制机制导向、持续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3—0008—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階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中国经济发展进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农业也必须与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农业迎来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质量视域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经济学界对此展开了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柯炳生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极其丰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产品质量、生态质量、结构质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品好、生态好、结构好。一鸣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产品质量,也是供给体系质量、结构布局质量、发展质量,终端农产品优质安全,且附加值高、个性强、有效需求;它涵盖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不但要根据资源匹配情况变革农业本身结构布局,而且要重新定义农业与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关系。钟钰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既包括高标准的农产品、高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也包括高效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韩长赋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统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保护生态的农业全面绿色发展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而言,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由“六个高”构成。
1.农产品质量高。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越来越多的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大幅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口感、种类、颜色、形状、包装、产地等需求不断增长,“质量+”已经成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新消费模式。旺盛的“质量+”消费需求创造优质农产品供给,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要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农产品供给,农业再生产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供需再均衡发展。以高质量的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化经营合作,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品种、生产成本、特色与国外相比,要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价廉质优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农民收入水平高。“三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人,增加收人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全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审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农村,消费决定生产,消费规模决定社会再生产规模,消费质量提高反作用于社会再生产质量的提高。农民只有持续增收,才能持续消费和提高消费质量,农民持续增收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收人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民增收带动农民消费,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所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农民,就必须保持与巩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增长速度。
3.农业科技含量高。现代农业最主要特点之一是科技含量高,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第一健康力和第一竞争力,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太空农业、工艺农业、保健农业、海洋农业等现代农业形式多种多样,其载体都是科技。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科学技术使中国农产品发生数量不断增加。今后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更离不开科学,科学家正在研发健肾、防癌、美容等方面的农产品,保健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的新宠儿。科技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手段,高科技的农业机械装备、滴灌与喷灌等自动控制水利设施、空中航化植保技术、高科技自动化的质检与防疫技术等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给农业劳动者以更多的尊严。
4.生产组织形式高。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深入推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和经营等三个体系。融合发展的重点是抓点、园、线、面、体等五个关键环节:点就是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就是融合发展产业园,龙头企业及相关企业聚集建于产业园;线即融合线,农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品牌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断了线,所以,在抓龙头企业的同时,需要抓农户、基地、合作社、品牌建设;面指地域,以县域为单元,一县一业,或数县分工合作,共建一业;体即融合体,由供销公司、运输公司、信息公司、种子公司、航化公司等构成,各种专业化公司提供专门社会化服务,共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快递、乡村建筑、乡村养老、田园综合体、乡镇产业园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业态多元化、高级化和精细化,充分释放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增值新空间,实现农村产业结构高级化;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种植和养殖业大户、龙头企业,尤其是农业高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生态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流转,寻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5.新型职业农民素质高。高质量发展农业视域下的农民不是传统农业的农民,而是热爱农业农村、有文化、懂农业科学技术、收入水平较高、善经营会管理复合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新型职业农民是从业者主动选择的职业,再也不是被动承受的身份,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职业。发达国家的高质量农业由高素质的“新农人”支撑,在丹麦,农民是高素质的代名词,每年约有2%的青年进人农业领域,进入门槛高,前提是需要接受10年初等教育,还有5年的农学院专业学习,再加上两年的实习,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丹麦高素质的农民是其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美国,农民一般是本科以上学历,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农作物和畜牧专业知识技术,还需要掌握市场、管理、物流、法律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是拥有复合型知识的农业人才。法国的农民一般都有农业技术高中或农业专科大学的文化程度,有文化、懂技術、善经营,对发展本国农业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最终靠高质量的人,高质量的“新农人”是发展高质量农业的必然要求。
6.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程度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与农产品污染不断加重,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不断减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十分迫切。借助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保护与改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自然界发展规律告诉人们,人类的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不能大于农业生态的阈值,人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稀缺的农业资源要素,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必须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采取根本性、综合性、前瞻性措施,遵循清洁化、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
1.农业高质量发展深人人心。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已经就“三农”问题连续发布了20个一号文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之短板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发展高质量农业有了广泛的思想基础。
2.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三农”工作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党和政府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大力推进高质量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粮食产量连续16年丰收,生产已连续六年保持在1.2万亿斤高位,肉、蛋、菜、果、鱼的产量都居全球首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充足供给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供了保障。农村公共设施加快发展,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2018年,全国乡村硬化公路超过400万千米,99.2%的乡村全部实现了硬化路面,乡村公路普遍加宽;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村教育、养老、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党领导的乡村自治与社会管理焕发新气,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和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社会环境,
3.消费需求结构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渐增,非绿色有机食品消量增长趋缓,低品质的农产品也渐渐滞销。消费者更加关注农产品“优不优”问题,“需求会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在买方市场中不断发生作用,对农产品提出更高质量要求,“优、鲜、活、美”的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城市多数消费者的首选。同时美丽的田园采摘消费需求也逐渐成为城市市民的消费偏向,乡村旅游也成为时尚消费品。消费需求引致农业高质量发展。
4.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18年,全国良种覆盖率达9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7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6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2%。截至2017年年底,已批准建设了24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到2020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00个,带动省级园区发展到3000个,科技在质量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5.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玉米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低品质的农产品增量减少,绿色有机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与产量增多。农村的“三权分置”和“三变革命”改革在一些地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业农村深入改革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兴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017年,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0万个;其中,家庭农场有87.7万家,农民合作社有179.4万家,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270万;农业产业化组织38.6万个,辐射带动农户1.26亿,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3380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组织保障。
6.绿色低碳循环型农业起步发展。土地深松、休耕、轮作开始实施;农药化肥实现零增长;资源节约、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快;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产量和绿标使用量不断增加;森林、湿地、草原等其他农业资源保护初见成效。绿色低碳循环型农业的初步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不但我们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有集中力量化解难题和集中配置资源干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国家不断增强增大的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倾斜,有广大农民的求富欲望、创业与勤劳精神,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世界最大的近14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
尽管目前中国完全具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业仍然是中国现代化最大的短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不利因素。
1.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部分低质量的农产品供过于求和价廉物美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有效供给不足,农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亟待提高,突出表现是“五多五少”:低品质的农产品供给多,高质量
(有机绿色)农产品供给少;粮食作物供给多,经饲作物供给少;顺季节的供给多,反季节的供给少;第一产业与第二农业供给多,第三农业供给少;粮食进口供给多,出口供给少。
2.国家财政与金融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仍然偏少,增长缓慢。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分散,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或不能按时配套,导致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农业大省、农业大市和农业大县都是财政穷省、穷市、穷县,对农业农村投人的增量小。农村金融压迫,农村资金通过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到流城市,农业保险面窄,农民普遍缺少金融支持。财政投人不足与金融支持薄弱导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第一农业产粮大省黑龙江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0%左右。中国许多大江大河上缺少控制性工程,地表水的调控能力弱。农村基本没有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燃气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天然气、煤气使用量接近零,沼气用户量少。
3.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农业种养栽较强,加工弱。龙头企业少,尤其缺少大的龙头企业,2017年,全国粮食粗加工为60%,中国第一农业大省黑龙江2017年玉米加工转化率18%,水稻加工转化率54%。产业链处于上游,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少;价值链处于低端,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品牌产品少。销售弱,一等原料、二等产品、三等包装、四等价钱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二三产业脱节。
4.农业资源与生态困境。一是农业人力资源减少,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少,新型职业农民极缺。目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0岁,60岁以上的占¼,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二产的⅕,三产的¼;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差,较少有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率提高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二是土地规模经营度低,2017年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地面积的40%。三是城市近郊优质耕地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地均包细碎化制约了大机械作业,轮作几乎消失,耕层变薄,已由改革开放前的28厘米下降到12厘米,平均低于正常值10厘米,过度使用化肥与农药,造成土地板结和盐碱化,理化性状变劣,吸水性与保水性差;不休耕,土地肥力递减严重,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2—3个百分点。四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76万平方千米。东北地区黑土地不断退化,黑土层每年以0.3—1厘米的速度在流失,个别地块仅有5厘米;南方红壤和黄壤酸化加速;水产过度养殖,海洋过度捕捞,草原过度放牧等。五是水、森林、湿地、草原锐减。农业是高耗水产业,全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60%,目前,全国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旱田改水田,加剧了水短缺,使华北、东北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森林覆盖率只有23%,目前,已无成熟林可采,森林整体功能急剧下降;湿地面积急剧缩减;目前,已有近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草原锐减,退化严重,中低产草地占61.6%,平均每公顷草地生产能力约为7个畜产品单位,仅为澳大利亚的1/10和美国的1/20。六是农业生态环境不佳。全国农田污染1.5亿亩,农村家畜饲养产生大面积面源污染,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为污染失去饮用功能,江湖污染也比较严重;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全国每年有50万吨地膜埋在地下,100年不能降解;食源性污染漸增,在农牧产品的生长和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生长激素、农药、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其中,9.7万吨用于畜牧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水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外来物种侵害严重,人侵中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个,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粮食“三量齐增”与“两板挤压”困境。粮食产量16年连丰,已连续六年保持在1.2万亿斤高位;国产低质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库存增加;进口增加,2017年进口粮食1.3亿吨,占国民消费总量的21%,其中,大豆进口在9500万吨左右,稻米进口400万吨,二者均居世界第一,进口粮食近70%来自美国,2018年进口粮食1.08亿吨。近年来,农产品成本价格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下降,粮食等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我国的耕地在减少,人口增多,作为拥有14亿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国人必须有“粮食始终是悬在中国人头上一把剑”的危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国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的粮食。必须在稳定粮食数量的同时,提高粮食质量,以优质的粮食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国际竞争力。
综上可见,中国发展之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在“三农”上最为突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破解中国目前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化解农业资源恶化困境的必由之路,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1.持续扩大优质农产品增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三品一标”)的供给逐年增加,直至普及。“三品一标”是政府认证与主导的公共农产品品牌,是各具特色的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优质农产品集合体,“三品一标”农产品或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总的来看,“三品一标”农产品中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涵盖面最窄,仅限于特定地域的初级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次之,包含初级或初加工的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涵盖面较宽,包含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但禁止转基因方法及其衍生物获得的食品。一是建议国家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设定“三品一标”农产品普及目标,“三品一标”2030年普及率应达60%,2040年普及率应达70%,2050年普及率应达80%以上。二是改革完善“三品一标”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执法与管理部门对有机食品的管理是按照《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行的,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国家也没有制定独立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环境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缺少实施细则。管理体制不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由农业部许可推广,有机食品由国家许可的26家机构认证推广,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除了农业部许可推广以外,质监、工商部门也有类似的登记管理工作。对此,要加快改革“三品一标”多头管理体制为农业部综合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指标体系,解决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三是取消“三品一标”管理规费。目前,在“三品一标”管理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不收费,但产地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检验要收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需要收费。笔者认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认证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而施行的政府质量担保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承担管理费用,取消收费。
2.持续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外贸体制、企业营销等共同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贸易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继续加大财政与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充分利用“黄箱政策”补贴优质农产品,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扩大对农业科技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利用“蓝箱政策”给休耕者补助。二是调整土地使用政策,对重点沿海、沿边、特色农产品产地建立专门的出口基地,给出口基地特殊的土地使用政策,并不断扩大出口基地面积。三是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大型农产品企业要强筋健骨,增资扩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其在全世界优化产业与市场布局,成为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大航母。通过直接投资、科技合作等方式,将优势产能重点投向“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区域。四是产品差别化发展,要因地制宜,把TC指数和RCA指数测定的A类农产品作为我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优先发展的重点,要在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成本两大方面增强出口竞争力;地域特色农产品要通过增加品种、提品质、添色泽、美外形上提高出口竞争力;开发创意农产品、名贵农产品、新品质农产品、功能性农产品,以及新资源产品等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美丽化、方便化,建设农业贸易强国,实现农业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五是建立并完善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和各类农产品协会,赋予相关职能,使其成为协调成员利益、促进产品出口和对外联络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搜集系统,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组织行业企业开展各种认证工作,通过建设标准化环境、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减少或避开绿色壁垒,扩大出口。组织农业企业开展海外宣传和市场营销,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六是进一步推进外贸制度改革,建立十分便捷的通关制度体系,完善外贸补贴制度。
3.持续增加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人,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人将构成农民收人,一般而言,投资资金的40%转化为消费基金,40%成为农民的收入;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性投人则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增加收入,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建构适合各类创业者创业的创业平台,开拓农民创业新渠道,加大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以此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适用性培训,把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与本地转移细化于各个农户,引导扶持农民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发展特色优质的第一农业第二农业和第三农业,重点扶持有能力、会经营的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就业创业收人。三是依靠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迁拉农民增加收入。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深度改革,推广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做实农村集体经济,让村集体与农民享受到人股分红的利益,确确实实让农民富起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品牌”经营模式和“保底普惠收益+按股分红”分配形式,使农民分享产业融合、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增值带来的利润,真正实现把小农户嵌人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体系中,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四是扩大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与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扩大定点和定制销售,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各类专业市场和期货市场,努力打造农产品电商群体,推广网上交易、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实现优质优价,反作用于优质农产品供给。五是依靠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带动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前提,产业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城镇化带动投资需求和产业集聚,投资需求和产业集聚将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把城镇化的产业发展与最后两年时间的打赢精准脱贫决战结合起来,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最好的平台,尽可能扩大贫困户的产业参与度,提高贫困户的收益率,使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确保在2020年所有的贫困者全部脱贫。六是依靠发展异地“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跳出农业农村抓农民增收,城市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廣阔天地,镇与村要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搜集发布异地劳务需求信息,组织输出劳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劳务输出提供便捷服务,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4.持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无止境的边疆,智慧农业、太空农业和海洋农业等已经随着信息科学、太空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登上现代农业舞台。科学技术是第一农业生产力、第一农业竞争力和第一健康力。一是重点加快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粮种、牧种、树种和草种,良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国家要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重视动物遗传育种和太空育种科技创新,动物遗传育种的胚胎移植和分割技术,能使一头母牛繁殖80头小牛,一头母猪可产32头仔猪,太空育出的植物种子产量是陆地种子的二十多倍。二是加速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手段质量。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前沿技术手段。加快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振兴农机装备制造业,开发精准、适用、复合型的各种农业机械,加强节能型农业器械研发和使用推广。将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紧密融合起来。加大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最新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三是以现代综合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投人品利用效率。近年来,农业投入品增加,在增加农产品产出率的同时,也带来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成本与效益矛盾突出等问题,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推广测土施肥、滴灌、水肥同用、生物防虫害等技术,利用自动控制技术精确给肥、给水、给药,提高农业投人产出率和成本收益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5.持续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体制机制。众所周知,现代农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质量、高产出等特点,现代农业的特点决定必须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承担此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加以指导和支持,重点构建包括扶持政策、教育培训、准入管理等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体制机制。笔者认为,要加快构建三大导向:一是利益导向。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水平高,收入水平要高出社会各种职业收人的平均值,其中,大中型新型经营主体的收人不低于或高于其他工商企业精英,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美国、法国、丹麦等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农民都是富有的代名词,美国农民比较富裕,年收入一般为20万美元,多数大农场主的收入高出华尔街的一些职业精英。只有高收入,才能吸引优秀人才经营农业,国家要给新型职业农民各种政策与利益倾斜,一般农民只能享受普惠性的政策与利益,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流转一般农民的承包田,发展规模农业与高质量农业,以此促使越来越多的一般农民转移到城镇的第二产业三产业。二是文化科技导向。经营现代农业必须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具有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信息技术和贸易与营销等新知识;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具备相应科技文化知识与技能,才能经营现代农业。三是准入导向。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准人制度,颁布相关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依法管理;在农业大省先行试点,稳扎稳打,宁缺毋滥;实行制度化的培训制度,学习借鉴英国利用农业培训网渗透式培养新型农民的经验,学习英国的将职业农民培训与正规教育相结合、注重培训质量、设定严格的评级和考核制度经验;实行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持证上岗”制度。
6.持续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从中国各农业区位实际出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循环型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坚持发展桑基、蔗基、菜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基础上,发展花基、药基和林基生态循环农业,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食品、保健品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并以法律手段保障基墉农业用地不减少。海南、闽西、湘赣、西南、东北坡度较大的山区与半山区发展“林—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林涵水,以林带草,以草养牧,以粪造气(沼气),沼渣肥果,以气替代燃木,保护森林资源。三大平原区发展“农田种植—水面养殖—加工增值—副产品再利用—沼气池—气渣与秸秆还田”的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在拉长产业和价值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还增强土壤肥力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发展节地、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加强现代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二是充分开发利用农业新能源。借助新型科学技术,将秸秆发酵转化为天然气;扩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利用;提高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率,在规模化的养殖场建设沼气站生产沼气能源,废渣液还田培肥地力,尽可能地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碳排放量;三是坚定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与土地休耕。实行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限量生产与销售,集中人类和财力研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逐步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代替传统农药;国家要制定与颁布法律,实行科学的定期休耕制度,休耕期种植紫云英等绿肥植物,紫云英既可以养地,又是中药材,还可以做饲草,一举三得,既降低农民休耕成本,又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四是加大财政与金融对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新能源和土地休耕的支持。各级政府通过增加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支持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扩大再生产,政府对投资生态循环农业基础设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给予贴息贷款和高额财政补贴,激励其投资生态农业;政府对投资农业新能源的企业与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政府对定期休耕的农户给予休耕补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蒋和平,辛岭,王晓君.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及案例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3]習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张毅.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增刊).
[5]姜国忠,赫然.坚持发畏现代农业促振兴[J].理论探讨,2016(4).
[6]张军.发展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六大关系[J].学习与探索,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