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茜
2003年,一部反映中国教育改革的电视剧《这里盛产金苹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是当年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在教育圈,他被人称为“有远见卓识,‘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为他颁发“教育领军人物”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学生的思想渐趋活跃。当时在上海培光中学担任班主任的冯恩洪清楚认识到,过去说教式的德育已不奏效,应该探索一种新型的德育方法。他让孩子们观看并讨论电影《红与黑》,给留守学生组织生日会,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1985年,作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特邀的基层教育代表,他在香山工作会议上谈自己的德育改革。会后,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彭珮云表示,面对改革开放后的德育现状,冯恩洪交了一张极好的答卷。
从北京回来后,冯恩洪升任建平中学校长,在任期间,他首创并践行了“规范+选择”“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1986年,建平中学在国家课程之外开设了124门校本课程,组建了72个学生社团,还为一个年级的学生提供了六张课表,让学生通过选择,发展特长。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表长达四万余字的报告,向全国推出“建平教育模式”。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把全文翻译成英文,发回澳大利亚,称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信号”。
那一年学校的录取比例高达38:1,如此悬殊的比例让冯恩洪感到惶恐,之后他提出“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办学思想。1994年,以建平中学为首的5所学校组成教育集团,把“建平模式”输送到更多地方。2003年,当建平中学发展到13个校区时,冯恩洪递上辞呈,从此走进大江南北的一间间教室,投入到对课堂的研究中。
冯恩洪认为,教育的细胞就是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这些年,他遍访全国1400多所学校,累计听了5000多节课。他发现,课堂中“教材、学生、教师”三大主体之间的组合出了问题,老师的教学理念也有问题——侧重于帮学生积累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他告诉教师“问题、合作与合适”的课堂三要素,教给他们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展的理念。2014年,冯恩洪汇集包括22名专职教师、60多名兼职教师的专家团队,推出“中国好课堂”项目,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推广好课堂。
“抓住课堂这个基本细胞,努力創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影响并带动整个教育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73岁的冯恩洪仍在为这一夙愿而奔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