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
摘要:“十二五”期间,中国低碳转型政策的气候效应明显:低碳技术减排、产业结构减排、能源结构减排分别减少1420亿吨、857亿吨、49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共抵消7442%的规模增排效应。低碳转型政策对宏观经济和地区经济均产生影响。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煤炭生产与工业生产互为Granger原因,整体低碳转型政策是两者负向Granger原因,控煤措施使工业增速年均下降约226个百分点。从地区经济影响来看,经济增速、能耗强度降速、低碳转型政策互为Granger原因,能耗强度加速下降对经济增速先抑制后促进,低碳转型政策抑制经济增长但对能耗强度影响较弱,低碳转型政策抑制经济增速效应在全国分布相对均衡。要持续推进低碳转型,必须统筹平衡经济增长目标与碳排放控制目标,持续加强先进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加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化石能源发展,加大低碳转型政策在降低能耗强度方面的影响,提高低碳政策消化能力,储备抵消消极影响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低碳转型;经济效应;气候效应;能耗强度;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
中图分类号:F42;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3-0043-14
一、引 言
自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来,我国自上而下全面、深入、持续推进低碳转型,低碳转型目标相继制定,政策不断推出,行动力度持续加强。在低碳目标方面,我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继“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5%后,“十三五”阶段争取再下降18%,碳排放总量争取到2030年达峰或提前达峰。在低碳规划方面,我国将碳排放强度(总量)控制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在行动方案方面,我国先后编制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在低碳法规方面,我国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在审议之中。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务院下发多项文件,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工信部已在工业领域开展了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等行动。在低碳试点和低碳技术推广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已遴选多批次低碳试点省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发布重点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在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我国正从完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过渡到统筹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引导排放单位气候外部成本内部化。低碳政策密集推出落地有声,低碳目标量化、细化、连续化,逐级向下分解分配直达基层单位,从强度控制逐步向强度、总量、增量三维控制过渡,政策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然而,低碳转型政策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影响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粗放型增长模式下多年积累的低端落后过剩产能将被强力挤出,高端、低碳产业培育周期较长。第二,国家发展规划引导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压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势必限制第二产业增速,可能使之低于GDP增速。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速是驱动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增速下滑势必拉低GDP增速。第三,提高低碳环保标准将迫使生产企业将环境气候外部效应内部化,势必推升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削弱其市场竞争力。第四,全方位的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将占用大量的资本和资源。制造行业要研发低碳技术,添置或升级低碳设备,交通、建筑等领域要开展低碳化改造,各部门要建设低碳新政制度体系,这些都是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相当大。第五,积极影响。低碳转型政策将倒逼企业升级技术,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低碳转型政策的推进是一场综合实践,最终的影响将是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的互相叠加。
二、文献综述
制定和实施低碳转型政策,旨在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的关注热点,研究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分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Kaya构建了碳排放与GDP的数量关系等式,为解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Kaya, Impac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D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Paries: 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 1990, pp.10-23.例如,庄贵阳利用Kaya等式解释工业化阶段国家碳排放快速增加的原因。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24-30页。Grossman等提出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下简称EKC)假说,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Grossman G M, Krueger A B,“Environment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no.3914(199111),pp.1-10.随后,学界围绕经济与碳排放的EKC形态、存在与否及三大效应分解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例如周文兴等提出存在倒U型EKC形态,周文兴、毛爱林、朱孝平:《经济增长、城镇化及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管理现代化》,2015年第1期,第76-78页。吴振信等提出存在N型EKC形态,吴振信、闫洪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环渤海经济圈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11期,第724-730页。刘志红提出存在M型EKC形态,刘志红:《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及减排目标分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年第1期,第68-75页。林伯强等和沈永昌等则提出了未出现影响的观点。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第27-36页。沈永昌、余华银:《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基于产业结构的门槛模型》,《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597-601页。余凡等分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包括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互补替代关系等。余凡、孔群喜、卢云卿:《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影响碳排放的程度及其相互关系》,《皖西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第45-50页。第二类,讨论碳减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anne等研究发现,美国每年因碳减排导致的GDP损失率将从2000年的低于2%迅速升至2020年的高于4%。Manne A S, Richels R G,“Global CO2 Emissions Reduction-the Impact of Rising Energy Costs”,The Energy Journal, vol.12, no.1(1991), pp.87-107.Chen则发现,台湾地区若将2000年的碳排放量维持在1990年的128%水平时,年均经济增速将只有537%。Chen T Y, “The Impact of Mitigating CO2 Emissions on Taiwans Economy”, Energy Economics, vol.23, no.2(2001.03), pp.141-151.潘家華较早指出,减缓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不仅表现为近期经济代价,还表现为长远经济发展规模受到制约。潘家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及其地区差异》,《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6期,第66-71页。陈文颖等通过预估研究发现,当减排率为0~45%时,当年GDP损失率将为0~25%。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744-747页。范英等指出,减排力度越大,单位减排宏观经济成本越高。范英、张晓兵、朱磊:《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第2期,第130-135页。谷雨等预估了内蒙古碳减排的成本和经济影响。谷雨、卢士庆、闫宾:《内蒙古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研究》,《环境与发展》,2012年第6期,第81-84页。申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节能减排政策提高了高耗能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股本回报率,促进企业生产性技术进步。 申萌:《强规制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影响:来自高耗能企业的微观证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第61-70页。第三类,讨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因果互动或协调问题。任晓航等利用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清洁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任晓航、王震、张雨濛:《中国碳排放、清洁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S2期,第6-9页。 徐如浓等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徐如浓、吴玉鸣:《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生态经济》,2016年第12期,第32-38页。王仲瑀等研究了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王仲瑀:《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1期,第82-92页。陈向阳等、段志英等实证检验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陈向阳、李奕君:《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98-108页。段志英、斯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33-36页。于雪霞则讨论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进程协调问题。 于雪霞:《碳生产率视角下经济增长与低碳进程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4个碳排放大国的实证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10期,第256-266页。
上述围绕Kaya等式、EKC、三大效应以及碳减排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方法、工具丰富多样,对推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实施低碳转型政策以来,学界对政策实际取得的减排效果的评估相对薄弱,针对低碳转型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实证评估比较少。
三、低碳转型政策的气候效应
(一)气候效应分解模型
经济活动的气候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包括经济增长引致的规模气候效应,应用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强度引致的技术氣候效应,调整产业结构引致的产业结构气候效应,优化能源结构引致的能源结构气候效应。规模气候效应是指在能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经济规模扩大引致的碳排放量的增加。技术气候效应是指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应用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强度引致的碳排放量的减少。产业结构气候效应是指在经济规模、能耗强度、能源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致的碳排放量的减少。能源结构气候效应是指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引致的碳排放量的减少,包括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炭比重、降低加权碳排放因子等引致的碳排放量的减少。
(二)气候效应分类估算
利用我国2010年和2015年的经济、能源及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各类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四、低碳转型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
低碳转型政策的经济效应是指低碳转型政策实施以后对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对低碳转型政策的经济效应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数据选取
工业经济受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最明显,故选取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指标(记为Vindus)作为反映经济增长受影响的变量。考虑到控制煤炭消费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故选取原煤产量月度同比变化率指标(记为Vcoal)作为反映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变量。“十二五”规划首次设置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目标,故引入反映整体低碳转型政策的虚拟变量(记为Policy):2010年及以前取值为0,2011 年1月开始取值为1。选取2009年5月—2017年4月的月份数据,其间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整体趋降:2012年2月增速最快,达213%;2015年10月增速最慢,仅为56%。原煤产量月度变化率整体趋降且波动幅度大:2010年1月增幅最大,达515%;2016年6月降幅最大,为166%;有50个月同比下降,21个月增幅在[0,10%]区间,25个月增幅超过10%,而且多数发生在2011年9月份之前。
(二)单位根检验
时序数据单位根检验是回归计量分析的前提。若时序数据平稳,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若非平稳,可考虑协整分析。若非平稳且无协整关系,可先进行差分,或去除趋势转化成平稳序列。结合变量自身特征,对Vindus、Vcoal两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具体如表2所示。
五、低碳转型政策的地区经济影响
在我国推进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重要的政策工作抓手是在国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下辖市县(区)镇(乡)等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约束性能耗强度降幅指标。在实际中,除了能耗强度降幅指标还有碳排放强度降幅指标。考虑到目前我国地区碳排放量统计数据不足的现实,且碳排放强度降幅与能耗强度降幅之间高度相关,故此处侧重分析能耗强度降幅指标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在理论上,降低各产业尤其是工业的能耗强度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政府要求经营者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企业需要升级生产技术设备,优化能源消费管理,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影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营者升级技术、提高能效、优化能源消费管理之后,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开支,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践中,降低能耗强度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影响的综合结果,具体影响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数据加以验算。
(一)数据选取
选取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2016年的GDP增速(记为VGDP)和单位GDP能耗降幅(记为VGDPENCONS)。本文在开展宏观经济影响和地区经济影响两部分实证分析时,数据选取起讫时段存在差异。由于占有数据资源有限及考虑样本数量的充足性,宏观经济影响选用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部分指标最早只搜集到2009年5月的数据;地区经济影响选用年度面板数据,为增加样本量及数据获取的可能性,故而前移到2005年。其中,GDP增速是反映经济受影响的变量,利用CPI价格指数(2005年的相应取值为100)调整计算得到;单位GDP能耗降幅是反映节能减排力度的变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综合能源消费量除以调整后的GDP数据,计算单位GDP能耗之后,再测算即可得到单位GDP能耗降幅。引入虚拟政策变量P,“十二五”以来,我国低碳转型政策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制定约束性能耗强度指标仅是其中之一,因此有必要引入反映整体低碳转型政策的虚拟变量。2010年及以前取值为0,2011年开始取值为1。其中,GDP、价格指数数据源自历年国家统计年鉴,地区能源消费量数据源自同花顺数据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统计公报和地方统计年鉴等。
六、结 语
评估“十二五”以来中国低碳转型政策的气候效应和经济影响对优化气候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气候效应分解模型分类评估气候效应,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低碳转型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低碳转型政策的地区经济影响,立体地剖析了低碳转型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
(一)主要发现
低碳转型政策的气候效应评估发现,“十二五”期间由运用低碳技术引致的技术气候效应、由升级产业结构引致的产业结构气候效应、由优化能源结构引致的能源结构气候效应分别减排了1420亿吨、857亿吨、494亿吨二氧化碳,总计抵消了7442%的规模气候效应。三者的减排贡献度依次为5125%、3093%和1782%,技术气候效应贡献过半,能源结构气候效应贡献略低,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
低碳转型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煤炭生产与工业生产均存在市场自适应力,两者相互影响,互为Granger原因。受控煤举措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下降约226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工业生产对煤炭依赖较深,两者形成动态的循环促降机制:煤炭产量下降→工业生产下降→煤炭产量进一步下降,从而强化了煤炭生产的降势。整体低碳转型政策是煤炭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单向Granger原因,对煤炭生产负向冲击明显,对工业增速產生弱抑制效应。
低碳转型政策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经济增速、能耗强度降速、整体低碳转型政策两两互为Granger原因。能耗强度加速下降对经济增速产生先弱抑制后强促进效应,原因 可能是采用高能效技术短期增加成本抑制经济增长,中长期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低碳转型政策整体上抑制经济增速,经济增速强劲强化低碳转型政策。低碳转型政策对能耗强度降速影响相对较弱,原因可能是较多依靠行政手段,较少使用技术手段。随机效应估计发现,能耗强度加速下降可促使经济增速提高,与Granger因果分析结论一致。对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的边际效应体现为:能耗强度降速加快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分别提升07748、02190、00342、00994个百分点;能耗强度加速下降较难维持,经济加速增长得不到有效支撑。低碳转型政策对经济增速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均衡,为6~7个百分点。
(二)政策建议
第一,统筹平衡经济增长目标与碳排放控制目标。“十二五”以来,我国低碳转型政策对经济增速影响明显,因此必须更好地统筹平衡经济增长目标与碳排放控制目标,保持增长与减排节奏,防止经济失速,防范经济风险。严守GDP增速和工业增速的底线,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矛盾运动中相机平衡主要矛盾,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经济和工业发展面临失速风险时适当减缓减排节奏,降低减排力度,兼顾经济的现实承受能力。
第二,持续加强先进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从中长期看,要坚定不移地引导和推进工业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技术,提高能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政府部门需多措并举,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协助企业渡过阵痛期。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全社会应当全力投入并耐心等候,收获中长期经济效益和环境气候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加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化石能源发展。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扩大三类减排气候效应尤其是能源结构气候效应,争取完全抵消乃至超过规模增排气候效应。控制煤炭消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工业能源需求对煤炭依赖度过高,2015年工业煤炭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865%,同年全国经济对煤炭依赖度为6370%。未来我国需着力降低工业对煤炭的依赖,扩大工业领域的低碳能源布局。
第四,加大低碳转型政策在降低能耗强度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低碳转型政策对降低能耗强度的直接作用略低,未来需更多依靠低碳环保技术手段,引导企业主动升级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努力形成能耗强度加速下降局面,为经济提质增速持续注入新动能。我国低碳转型政策主要依赖行政手段,高排放产业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城市向乡村转移。这种做法其实只是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空间腾挪,实质性的技术减排手段积累较少。将污染产业从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尚且不能妥善解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问题,落后地区仅靠自身力量更不可能顺利解决难题。因此,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地区应配合提供资金补偿和技术支持,无偿转移前期环境治理经验,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及技术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积累技术减排手段并形成零(低)成本共享机制,才能既治标又治本。
第五,提高低碳政策消化能力,储备抵消消极影响的政策工具。能耗强度波动冲击影响在区域间分布不均,中部和东北地区受冲击影响相对较大,西部地区的经济风险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低碳转型政策实施前,应前瞻性地预估经济社会影响,制定合理的应对预案。当低碳转型政策的深入推进导致经济、工业增速大幅下滑乃至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局面时,应适当减缓减排节奏,为节能减排整改升级遇到技术、资金、人才等困难的企业提供必要帮助,整合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提供必要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政府、企业共渡转型难关。尤其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完成约束性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降幅指标等任务的过程中,低端落后污染产能和设备相对较多。对存量部分,应设定合理的自我升级整改过渡期;对增量部分,应在市场准入方面适度从严把关。同时,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应主动为相关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投资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宣传节能减排降污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技术技能,尽量减少“一刀切”“运动式”的环境整治及去产能风暴。这样,既能切实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减轻污染,又可尽量避免经济、工业增速大幅下滑导致的一系列困难局面。
〔责任编辑:沈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