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理想居所”

2019-09-10 04:25黄岚
科教新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李渔王维园林

黄岚

  “房子”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回顾往昔,先祖们在“住”与“筑”上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无论是唐代的“自雨亭”和凉殿、宋代的西园相聚,还是明代的“听松涛鸟韵”园林……都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唐代:《池上篇》《竹里馆》

亲近自然,以天地为屋宇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古人的居住理想,白居易在《池上篇》有过描绘——需得有宅有园,有池有竹。

  这位唐代才子对于鉴赏园林很感兴趣。他一生曾建造过四个园,其中较为出名的江西“庐山草堂”,是他在山水名胜中寻求出尘隐匿之地。“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陋室之趣在于亲近自然,哪怕地方小一点,地点偏一点。这种想法与诗人王维十分相似,王维曾在辋川山谷盖起了一座别墅,是精心修建的居所,亦是园林。园中散布二十景,王维即景赋诗写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盛唐的璀璨繁华之下,一座园林、一方宅院,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摇曳,风雨和美景都可以切身感受。

宋代:《饮湖上初晴后雨》《沧浪亭记》

园不在大,而在精致之美

宋代是私家园林建造勃兴的时期。宋代文学家苏轼同样喜爱造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把西湖比作西子,成为千秋定论。

  据闻苏轼造园“园不在大而在精”,意在强调闭中求阔、以小中见大的豁达之气。这令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舜钦和他的“沧浪亭”。

  沧浪亭的格局很独特,这座以“竹”为主题的清幽之地,立山隔廊透竹看水,是一大妙笔所在。在《沧浪亭记》中这样记载,“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逍遥自在的苏舜钦乘着小船,穿着便服到亭上游玩,时而把酒赋诗,时而仰天长啸,只与鱼鸟同乐。

明代:《园冶》《长物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说到明代传统园林知识的文学作品,一定非《园冶》莫属。这部作品对于园林建筑的规划设计非常精细,甚至细分到栏杆、门窗、墙垣、铺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此外,文震亨的《长物志》也談及了花木水石。在《长物志》的“室庐”卷中,文震亨事无巨细地将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以及门、阶、窗、栏杆、照壁等分成了17节来论述。时至今日,《长物志》对家具制造行业仍有影响,有一种门,就叫做“长物志之门”。

清代:《芸窗雅事》《闲情偶寄》

雅俗共赏,自然与人事相合

屋角飞檐、砖瓦有灵、叠石成山、碧水深流,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中国人千年的理想生活,也是深埋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文化符号。清人施清则在《芸窗雅事》中,列举了“溪下操琴”“听松涛鸟韵”“醉穿花月影”等“二十一雅”,“雅致”的理念便这样延续了下来。

  说到明末清初活得最“精致”之人,不得不提李渔。他为自己营造的“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苦心经营竟能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就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言,“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房舍亦然。”

  在“雅致”之外,“宜居”也成为清代文人们所推崇的理念。为了让自己居住得更惬意,李渔针对余地少的“苦于暗”“虑在阴”的小房舍,心思巧妙地设计添置了晴雨可用的活檐。这样一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也增强了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实在是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李渔王维园林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李渔的幽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