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病菌的侵染及防控措施

2019-09-10 07:22:44余钧明谭泽敏盛伟
种子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稻曲病防控措施侵染

余钧明 谭泽敏 盛伟

摘   要:近年來,稻曲病已经成为为害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阐述了水稻稻曲病病菌的侵染机制和防治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病菌;侵染;防控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3-0096-02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文献标志码: B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肥水条件的改善,稻曲病发生逐年增加,成为继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之后的又一为害水稻的病害。在我国,稻曲病主要发生在中稻区,能够造成5%~10%的减产,严重时可达90%。稻曲病不仅能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其病菌还能产生多种毒素,为害人、动物和植物。通过对稻曲病病菌侵入机制的阐述,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以减轻稻曲病的危害。

1   稻曲病侵染机制

1.1   稻曲病病原物

稻曲病又称绿黑穗病、谷花病,病菌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该病菌的有性态为子囊菌的Villosiclava virens, 无性态为Ustilaginoidea virens[1]。其分生孢子座从外向内呈现墨绿色、橙黄色、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径为2~2.5 μm。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近球形,表面有瘤突。菌核呈长椭圆形,从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外围产生子囊,子囊孢子从子囊散出,无色,单胞线形。

1.2   稻曲病侵染源

普遍认为,水稻稻曲病的侵染源为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王疏[2]等认为水稻稻曲病病菌可通过黄色厚垣孢子进行再侵染。而姚琳[3]等人的研究表明,稻曲病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 即使在-20 ℃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认为子囊孢子是稻曲病的侵染来源,子囊孢子在稻曲病病菌有性生殖阶段由菌核萌发产生[4],在适宜的条件下对水稻进行侵染,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稻曲病究竟是以什么方式侵入水稻体内,是目前稻曲病的主要研究方向,只有弄清了稻曲病的侵染源,才能对症下药,有效防治稻曲病。

1.3   稻曲病发病时期和部位

对于稻绿核菌具体在哪个时期侵入,国内外研究还没有统一的观点, 但大部分认为是由水稻孕穗期到破口期侵入。王国良[5]观察发现,稻曲病病菌厚垣孢子主要在水稻破口前1~4 d至破口时从水稻的柱头侵入引起发病;王疏[6]等人研究发现,稻曲病病菌主要在水稻孕穗期侵入植株。有国外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对稻曲菌球进行解剖,大部分的稻曲菌球会存在雄蕊残痕,这就表明病菌主要是在水稻孕穗期后进行侵染。所以就稻曲病的侵入时期确定,还有待研究。有证据已经表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稻曲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穗部。Schroud和TeBeet[7]通过菌核体外接种试验,发现孢子能在种根上快速生长。而Li等[8]研究发现,稻曲病病菌能从上到下侵染水稻花器官,并抑制花药的萌发。Tang等[9]和Hu等[10]的研究表明,病原菌最先侵染水稻雄蕊花丝,然后随花丝一起生长发育,在灌浆期阻止水稻种子形成。以上研究表明,稻曲病病菌主要在水稻穗部入侵,影响水稻籽粒形成,从而造成产量下降。

2   稻曲病防控措施

2.1   栽培措施

田间的环境条件对稻曲病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加强田间管理有利于减少稻曲病的发生。根据水稻不同品种的温、光特性,选择适宜的时间移栽秧苗,在水稻开花期避开高温天气和雨期;合理密植,为水稻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减少稻曲病发生的可能。王疏等人[11]和袁浩等人[12]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施氮量越多,感染稻曲病的水稻株数越多,因此田间施肥量也影响水稻稻曲病的发生。施肥中要做到施足基肥、尽早追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按照适宜的比例施入氮、磷、钾肥。稻田轮作也可以减轻水稻稻曲病的危害。

2.2   药剂防治

对稻曲病要以预防为主,防治适期很关键。一是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种子表层的一部分病菌,防止初侵染源,如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浸种,浸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催芽。二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喷洒农药。农药试剂又分为化学试剂和生物试剂两种,目前化学试剂使用较多的有己唑·嘧菌酯、苯甲·丙环唑、多菌灵等。生物试剂主要有PSB-10[13]、蜡质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复配制成的生物农药,能够有效防治无公害水稻的稻曲病[14]等。有学者[15]研究发现,在水稻破口期前7 d施药优于在水稻破口期和破口期后7 d施药,增加施药次数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化学防治虽然效果较好,但是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也会随着生物链进入人体,对其造成伤害。所以研究出优良的生物制剂也成为现阶段防治稻曲病的主要发展方向。

3   展望

目前,就水稻稻曲病的研究来看,想要彻底地解决问题还很困难。对稻曲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预防上。培育出既高产又能对稻曲病高抗的品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还明显不够,对稻曲病抗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的线索还知之甚少,所以接下来开展对稻曲病抗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的研究很重要,也需要从基因层面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 1 ] Tanaka E,Ashizawa T,Sonoda R,et al.Villosiclava virens gen.nov.comb.nov.,teleomorph of Ustilagioidea virens,the causalagentofrice false smut[J].Mycotaxon,2008,106(01):491-501.

[ 2 ] 王疏,杜毅,褚茗莉,等.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3(03):34-35.

[ 3 ] 姚琳,叶慧丽,胡容平,等.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04):1 273-1 276.

[ 4 ] 缪巧明.稻曲病菌核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09(02):101-104.

[ 5 ] 王国良.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2,19(02):97-100.

[ 6 ] 王疏,白元俊,刘晓舟,等.稻曲病接种菌源及接种方法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6(01):33-35.

[ 7 ] Schroud P,TeBeet D O. Germination and infection of rice rootsbyspores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J]. AAES Res Ser,2005(540):143-151.

[ 8 ] Li W,Li L,Feng A,et al. Rice false smut fungus,inhibitspollengermination and degrades the integuments of riceovule[J].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3,04(12):2 295-2 304.

[ 9 ] Tang X Y,Jin J,Hu D W,et al. Elucidation of the infection process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teleomorph: Villosiclava virens) in ricespikelets [J]. Plant Pathology,2012,62(01):1-8.

[ 10 ] Hu M L,Luo L X,Wang S,et al. Infection processes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during artificial inoculation of rice panicl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4(139):67-77.

[ 11 ] 王疏,秦姝,刘明霞,等.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 影响 [J]. 植物保护,2010,36(06):165-167.

[ 12 ] 袁浩,侯文峰,杨俊杰,等.氮肥施用量与栽插密度对稻曲病 发病程度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0):2 547-2 550.

[ 13 ] 石华. 防治稻曲病——生防杀菌剂研制成功[N].农民日报,2014-02-27.

[ 14 ] 伍卫.稻曲病为害与防治综述[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 (09):18-21.

[ 15 ] 谭景艾,李保同,潘晓华,等.江西省晚粳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評价及稻曲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2016,06(05):11-17.

(收稿日期:2019-02-20)

猜你喜欢
稻曲病防控措施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5:30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25:19
配电线路安装施工危险点及防控建议解析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14:16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36:58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辽北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控效应研究
水稻稻曲病、螟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