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利让篆刻从方寸之间 走向更大的空间

2019-09-10 07:22方华吉
南风·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陈浩德利

方华吉

张德利

别署鹤堂,河南邓州人,1987年7月出生于河南南阳。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现住深圳,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曾获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深圳市外来青工文体节银奖、首届深圳当代陶艺大展铜奖、宝安区民间工艺作品展金奖。现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张德利出生于杏林世家,家里的中医老铺“寿仁堂”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的外曾祖父、爷爷、伯父、父亲、姑姑、堂哥都是中医,从小生活在弥漫草药味道的环境里,这让小小年纪的张德利觉得实在乏味,他想改变家里这种状况。家中有很多线装版的医书古籍和手抄本,古书中的那些药方,他一点都不感兴趣,而真正吸引他的,却是医书古籍中的藏书钤印。朱红色的钤印中,奇怪的文字和图案,让张德利着迷。他一有空就琢磨着这些独特的图案是怎么印上古籍的,他还尝试着用铁钉和小刀在砖块上学刻这些印章图案。偶然发现有一种青灰色的大砖很容易刻动,问过长辈后才得知这是有千年历史的汉砖,经过风化,相对其他砖块柔软许多,很好下刀。心灵手巧的他自学肖形印章就小有成就,8岁那年,他就在汉砖上学刻了十二生肖图案,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细心的父亲发现他偏爱印章和画画,便鼓励他多看多学。家里没有这方面的学习书籍,就拿一本《本草纲目》让他照着画里边的草药图案,还手把手教他写毛笔字。小学、中学期间,他更加热爱书画,专门报了特长培训班,做好了走这条路的准备。高考时,他以美术特长生报考大学。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美术、书法和篆刻,这些课程使他的艺术视野顿时开阔,也让他重新认识了篆刻。于是买来了篆刻用的刻刀和章坯,还买了不少篆刻知识的书籍。这时的他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篆刻,他还知道了篆刻的渊源与门派,儿时对刻字的痴迷,现在一下子被唤醒了,对篆刻开始上瘾,一天不刻就觉得手痒,他时不时地跑到附近的古玩城去偷师学刻印章技法。这时主要临摹齐白石、吴昌硕的印章,后来又喜欢上了王镛、李刚田、许志雄的篆刻。他参加了大学生书画协会,还参加了学联组织的书画比赛。2010年他参赛的作品《春风带雨鸟声新》,获得了河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三等奖。毕业前夕,他和好友一起举办了书画双人展,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学毕业后,有着1米90个头的大男孩走向了社会,走出校门理当挣钱养活自己。2012年,他来到了深圳宝安,入职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做了一名设计师。本想,忙碌的工作就没机会再追求艺术了,但没想到的是他的日常工作大都与书法、篆刻、绘画、陶艺、文艺类的书籍装帧设计和展览策划相关。张德利欣喜若狂,不仅能继续走艺术之路,还能近距离接触到文艺大咖,这无疑为他的艺术学习之路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宝安中心区附近的文化展览还特别多,几乎每周都有书法、美术、摄影的展览,这种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张德利受益匪浅。公司的老板王伟先生也是一位艺术修养较高的艺术家,在书画、陶艺领域造诣颇深。他对张德利欣赏有加,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在艺术创作上给其诸多帮助,还为其引荐国家一级美术师梁冰先生,在梁冰先生的指导与鼓励下大胆创作,积极参展,并吸收其加入宝安民间文艺家协会。

为支持张德利的艺术创作,王伟先生在公司单独辟出一间房作为他的篆刻创作室。两位老师时常告诫他要珍惜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多搞创作,要不忘初心,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不懈追求篆刻艺术的高峰,这些谆谆教诲都让他倍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篆刻艺术的信心。

篆刻的创作空间有了,艺术的氛围也有了,但王伟先生认为张德利的篆刻技艺要更上一层楼,还必须有更好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于是又穿针引线,让他登门拜访一位生活在宝安,在书法篆刻艺术上造诣深厚的西泠大家陈浩先生。陈浩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并任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陈浩先生看了张德利之前的篆刻作品后说:他有功底但内涵欠缺,下刀还算稳准,还可塑造,看到他真心求学,就决定收下这名身高1米9的“高徒”。通过陈浩先生的指点,扶正了他多年来在篆刻中盲目无序的弯路。重新学习篆书、章法和刀法,夯实基本功。只要空闲,张德利就去陈浩先生的澄怀居艺术工作室,拜读先生的篆刻原作,一一上手细心品读,感受每一刀每一划的金石韵味。遇到不懂之处就请教,先生也是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和示范篆刻。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师徒把盏品茗,谈笑风生。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张德利自认为学了不少东西,可以一试身手了。有一次,他拿了一枚自认为刻得比较好的印章给陈浩先生看,先生看后,不但没有表扬他,还郑重地指出他的弱点:篆刻不能着急,要临帖写篆,从临秦汉印入手,多刻多练,还要多看书,增进文学修养。从此张德利记住了师父的话,与石头较上了劲,磨了刻,刻了磨,严格要求自己,大幅度地增加篆刻作品的数量,一件作品如果不满意了,他就坚决磨掉,重新刻过,就这样在石头上不断循环练习,每日一印成了他必不可少的功课。

2017年,陈浩先生在西泠印社美术馆举办“风云自裁—陈浩篆刻展”,张德利专程到杭州观展学习,怀着对西泠印社的敬意和向往,顶礼朝拜了这座孤山西麓下的篆刻艺术殿堂。看印社遗石,感慨万千,立志也做西泠人。

为了尽快提高篆刻技巧,張德利的确下了苦功夫,他刻坏的石头有无数个,他的左手被刻刀划破的伤口不计其数,这些刀伤都是因为他在篆刻的时候因右手用力过猛,刻刀打滑而划伤的。

两三年下来,张德利的篆刻技艺突飞猛进,提高很快,在篆刻艺术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天地,他的篆刻作品也有了气象万千的感觉,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参加展览。2016年,在宝安区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上,张德利的一组名为《灵猴献瑞》的肖形篆刻作品备受关注。这组作品,肖形印和文字印合理搭配,相得益彰。肖形印章中的猴子活泼可爱,喜庆吉祥,寓意猴年大吉大利,而文字印中的篆文则用字讲究,布局合理,遒劲有力。张德利还创作了《滨海宝安》创意篆刻作品21方,入展第十二届文博会中国凤凰民间艺术展。同年,该作品获得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银奖,并被宝安博物馆收藏,受到了媒体的报道。

2017年秋,张德利再接再厉,挥刀制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篆刻作品,这组作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特别是其中的《民主》一印,完全打破了现成的格局,刻工老辣大胆洒脱,苍劲有力,像有刀斧之声,大巧若拙,布局完美,满是金石之气,观后令人耳目一新。这组篆刻作品入选了2017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民间艺术展”。同时,他还创作了《工匠精神》《凤凰福地》《永受嘉福》《吾日醒吾身》等优秀篆刻作品。

张德利在篆刻艺术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毫无自满自得之意。他深知自己的不足,珍惜时间加倍学习,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对于一个1米9大高个手大脚大的他,小小的印章在他手中应该难于掌控,但张德利操刀凑石,却是游刃有余,干净利落。他是一个不愿被传统束缚,敢于创新探索的人,所以在创作题材和材料上也是不断尝试。有时细心推敲微小印章,有时大刀阔斧直接凿刻,砖块、石头、陶泥、木材都能成为他创作的材料。他尝试着把篆刻章法布局展现在木板之上,提高篆刻艺术的观赏性。以大带小,打破旧的观念、旧的格局,让篆刻这门艺术从方寸之间走向更大的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张德利加入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后,就扎根基层,吸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默默无闻的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实现了区级、市级、省级的“三级跳”,成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谈到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张德利不无谦虚地表示自己还年轻,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还有许多路要走,自己一定不会辜负师长的厚望,珍惜这个平台,珍惜这个氛围,珍惜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陈浩德利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生死时速:陌生女孩的语音暗藏求救信号
放飞梦想
洞中防新冠
受宠若惊
民间文艺,活起来必须有传人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
老大
虎口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