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研究

2019-09-10 01:28:57吴彩霞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吴彩霞

摘要:如何在写作教学中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要求?本文从诗词文赋的理解、现实文化环境的体察、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体会与传承;节日内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82-01

清明假期归来,同学们交来清明随笔,有的只记流水账;有的不合常情;有的有所思考。这些情形引发了我对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落实的思考。

1.课标解读

新课标规定,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传承,就需理解。新课标对此的要求是“体会”:“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通过学习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来进行的。

2.问题的分析殛解决

要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解决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多关注以下几点。

2.1正确理解有关诗文

中华传统节庆,在历代诗文中都有许多表述,但诗文毕竟不是大白话,如果不加考据就望文生义,很容易误解相关的节日内涵。

例如,把清明祭扫甚至踏青写得很悲情的学生,都引用了杜牧《清明》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有的甚至还把它作为题记。不仅是学生,有教师也认为清明节是该悲伤的。我在一个教师群里,看到一位老师吐槽自己学生写的清明话题作文没有一点伤悲沉痛,太不像话了。她“掩卷而思”:到底是什么让“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么沉重、庄严、肃穆的清明节变得这么富有戏剧性和幽默感的呢?

他们对这两句诗的解读对吗?不对。他们误解了“行人”。此“行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满大街的路人,而是特指羁旅远行之人,离乡背井之人,在清明时节家家都团聚的时候,他还在路上奔波,在纷纷飘飞的雨中赶路,还不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故愁肠百结。所以这首诗写的是“行人”这一特定个体在清明雨纷纷的特定情景中的心事,而不是清明节这个节气本身或清明祭扫这个习俗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效应。

解读古诗词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语境、词源、字形等去理解多义词。曾国藩在日记中说:“读书以训诂为本。”。古汉语词汇里就藏着民族文化的密码。

2.2实际体会节日内涵

传统文化历古至今,我们还应从现实环境中去体会传统节日里包含的本民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家的创作都要采风,同理,同学们也应到生活中去,写出符合生活实际的作品。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牵强附会。实际上,清明节不是葬礼,哭哭啼啼绝不是它的主旋律。人们除缅怀先人外,还祈福、团聚。在死生之间我们民族是豁达的,一切以现世的幸福为主,一切向前看,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感情和信仰。

有几位学生把清明活动写得过于哀毁。有人承认是想当然地编的,实际上她今年没参与;有人是为了附会杜牧的《清明》,没有按实际写,为赋新词强说愁。浮夸的文风教师要去纠正。另一位学生说他的悲情并没有虚构,坟外的儿孙与坟里的爷爷有太多的恩怨。筆者指导他,全文不要只止于悲情的述说。对已故长辈,尽管有过太多的爱恨情仇,但后人能不计前嫌,年年祭扫,这不正是重亲情人伦的孝文化的体现吗?如此升华,符合人们最朴素的情感和认知。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构建价值的过程。

2.3

注重生命感悟文化反思

写作是个性化的表达。谢有顺教授说:“真正的写作,永远是个别的,无法归类的。”所以,在引导同学们取得“集体共识”外,还要鼓励同学们我手写我心,写出个体有价值的情思。从这次随笔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接地气。如陈同学写道:“清明节,有春节也难以媲美的热闹,鲜有悲伤的气氛,相反,却有一番其乐融融的意味——这是我童年对清明便有的认知。”“父辈的几兄弟围坐一起,多年在外对家的思念一下释放了出来,兄弟问倾诉自己在外的经历,也畅谈村里人事的变迁,酒啊,凝聚着这一辈亲人的挂念。”黄同学缅怀先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业绩,祈愿自己也能取得进步。柯同学在记叙了给先人坟茔除草后写道“我用劳动来纪念先人”,这样的抒情,真实,朴素,接地气。

有文化味。例如,吴同学写道:“人呢,从来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于这世间,我们从先祖那里得到了家族的骨血,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家族奋斗的印记。不仅如此,我们还肩负着继续发展的使命,把血脉、志向传承给下一代。一次一次的祭祖、扫墓,其实是确认我们的身份和使命,促使赢弱的个体走向史诗般的壮阔;是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正沿着先祖追寻的脚步,继续往前去创造更伟大的生命。”

林同学写道:“如今芳草长满坟前,纵使人们百般除去,明年,草依旧,青葱得厉害。就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去了,?还会有下一辈的新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传统节日背后去感悟其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写出佳作,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建议。有同学写道,烧纸钱拜祭容易引发山林火灾,新时代应该移风易俗,采用低碳安全的方式去祭祖。确实,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反思、改进。

3.警惕一种倾向

要警惕“泛语文”的倾向。语言文字是载体,似乎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往语文这个大箩筐里装。就拿布置学生写节日类文章来说,不少同学往往把一道作文题当作一道政治大题或历史大题,写成政治腔的说教或百度式的介绍,这与语文写作所需要的个性的、诗意的、审美的表达相距甚远,乏善可陈,背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8:14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20:00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8:39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