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尝试带着孩子们,品读诗歌,创设文本情境,感受儿童诗的意境美;玩转词语,创设言语情境,让思维跳跃起来;利用图片,重现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之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激發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诗;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54-01
儿童诗作为生命表达,正是学生进行创新性语言实践的一种方式,也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诗意地表达,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品读诗歌,创设文本情境,感受童诗意境美
诗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情感的艺术。要使孩子感受到诗意的熏陶,很多时候,读比写更为重要。例如,在以“雨”为主题的儿童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小诗《雨》“在路上走着/雨点儿/亲亲我的脸/摸摸我的衣服/说/真好看”这么一首短小的诗,要在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了几遍之后,学生才会有所感悟,他们会发现小诗里蕴藏着的美:雨点与小女孩在逗趣的人.晴美;雨中女孩俏皮、躲闪时的意境美……尤其是“真好看”这三个字诗意绵延。这是一场会与小诗人逗趣的雨,小诗人其实就是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当孩子们打开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时,看到的事物,往往和现实中的事物不一样了,它常常变了,就如诗中的“雨”它已经变成作者身边的好朋友一般。
就这样通过读诗,创设情境,激活孩子的想象力,继而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童诗的意境美。
2.玩转词语,创设言语情境,让思维跳跃起来
诗歌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多义性、可感性、音乐性和跳跃性。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有助于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让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在一次儿童诗创作指导课上,我给出了三个在不同空间的词语“叶子、贝壳、云朵”,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并创作诗歌。孩子们在创作时,尝试通过空间的跳跃,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景物并置在一起,用自己的感觉和语言,表现事物的新关系,就创作了一首诗。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写道:“云朵在哭泣/因她考试考差了/贝壳飞上天/悄悄地安慰她/可是/贝壳不小心掉了下来/砸扁了叶子/因此/叶子的后代就变扁了”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云朵考差了会哭,贝壳竟然会飞上天去安慰云朵,叶子是被贝壳砸扁的……小诗人以空间的跳跃去构思自己的奇思妙想,用情节内容的跳跃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与奇妙的世界。
另一个孩子却这样写道:
“秋日/树上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它顽强地和风对抗/
天空/一片云朵看到了/也不禁落泪/
海边/云朵的泪落在了贝壳里/浪花把贝壳带上岸/
贝壳见到了那片叶子/赞叹道:“多么美的叶子呀!”/
这时/叶子再也扛不住了/落在了贝壳身上”
我们跟着小作者笔下的空间跳跃来感受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不禁会被落叶那份执着与坚强所感动;被云朵对叶片的那份情意所感染……
就这样,我常常带孩子进行词语玩转游戏,创设言语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诗意的表达就自然而然的了。
3.利用图片,重现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之美好
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先生喜欢用图片来写作,他认为图片的影响会激发人的灵感。学生在进行儿童诗创作的初始阶段,常常会不知写什么。我尝试利用图片或视频,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关系找关系,没关系的发现关系,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让一切变得充满诗意。
例如:我设计的《当雨遇见了诗》为主题的儿童诗创作教学课。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雨景,回忆生活的某个画面或景致进行创作时,我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雨中的蒲公英、落叶、男孩、蜗牛、小花等世间万物怎样了?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后,我借助其中一幅图片,以“小蜗牛在雨中做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由一个事物想象与周围事物发生的故事构思创作诗歌。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事物之间联系,运用联想法创作诗歌。
课堂上,孩子们有的说“蜗牛想爬到花朵下面躲雨……”,有的说“小花正在雨中绽放,把蜗牛吸引来了……”,有的说“蜗牛想摘下这朵花送给月亮……”打开诗意的源头,孩子们的语言潜力就充分调动了起来。当学生说道“蜗牛想把花朵送给月亮”这么美妙的想法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蜗牛为什么要把花朵送给月亮呢?”孩子会有许多想法,其中一个孩子想到的是“月亮生日了,蜗牛想给它送生日礼物……”就这样,这孩子创作了一首很美的小诗《蜗牛想把花朵送给月亮》“今天/是月亮的生日/蚂蚁送她一颗露珠/云朵送她一场雨/星星送她一件裙子/蜗牛呀/冒着雨/摘了一朵/和月亮一样美的花/送给她”他用自己的感觉和语言,把“花朵、蜗牛、月亮”这三种事物联系了起来,表现了新的关系,这就是诗。
创意在于新关系的联结。学生由平面的“花朵和蜗牛”的关系到立体的“花朵、蜗牛和月亮”的关系,这样的想象就充满了创意,充满了诗意。
4.回归生活,创设真实情境,让表达更诗意
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与世间万物对话,用自己的感觉和语言,表现新的关系,诗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春天,我们在阳光下观察校园的木棉花,有孩子写道“木棉树喜欢/用木棉花小碗/收集春天的阳光……木棉树刚想向/燕子打招口乎/雨露却把木棉花小碗打翻了……”;夏天,我们躲在树阴下写诗,有孩子写道“太阳躲进云朵里/我躲进校园的树阴下/树阴是一片星空/叶子是星星/气根是流星/阳光一照/天空就下起了流星雨”。活的‘知识’在早晨的草叶上,在中午的花蕊里,在黄昏的浆果中。
儿童诗的教学不要求人人会写诗,但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感知、体察、享受诗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空间,诗意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