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莉
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简而言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的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家庭都高度关注知识教育,一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有了知识就能“过五关、斩六将”。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仅有知识还不够,还得有知识赖以持续发展和进化的保障。比如孩子的兴趣、性格、进取心等,这些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步入社会同样重要,甚至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经过后天教育習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素养。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保护学生的核心素养萌芽状态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醒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多地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坚持的精神、坚强的品质、强劲的内心,引领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师“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传统观念下的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做到“学生参与、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引领学生将自身学习所得的知识、经验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启迪学生智慧。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相处环境,做到和学生内心相依、心灵沟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老师的由衷尊重和敬仰。要善于抓住学生内心深处变化的细节,和学生进行内心之间的深入交流,让他们的内心感觉到震撼,感觉到老师真正的力量,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对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唤醒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做法
学生的核心素养既需要保护,也需要唤醒。对那些个性突出的学生而言,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唤醒他们的核心素养更为重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唤醒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入手。
道德领域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校要引导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引导学生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鞭策和约束自己,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要教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情感领域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引领学生学会感恩,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小事、课堂上教师的谆谆教导……,都可以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名充满爱心、懂得感恩惜福的学生,长大后必定懂得体谅、关心他人,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易于与他人交往、融入社会,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做人的境界。
能力领域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老师应勤于教学,学生应孜孜求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而形成个人的志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仅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自觉学习,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对学生关爱之心的交织,构成了教师的为师之道、为师之本。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影响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大爱至简,我们一直在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