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东
摘要:新闻语言担负着传递新闻信息和媒体价值取向的双重使命,亦是建立中华语言文字吸引力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生态下的新闻语言关乎国家语言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应该构建科学的新媒体新闻语言规范观,明确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语言规范的主要任务是新闻语言的字形规范和新闻语言的语用规范。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字;领航者
“粑粑(爸爸)”“麻麻(妈妈)”“小盆(朋)友”、“敢射(感谢)”、“赶脚(感觉)”、“不明觉厉(意思是虽然不明白对方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送肥(回)家”“1314(一生一世)”……这些在网络和新媒体流行的词汇,如果不是经常关注网络的人估计对这些所谓的“新新”文字和语言会相当陌生,甚至“莫名其妙”,俨然坠入云雾。笔者发现一些党报主办的主流网站或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也居然“鹦鹉学舌”,让人很是“意外”和“吃惊”。
文字,是人类发展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字最重要的功能应当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与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明古国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与体现。据载: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规范汉语言文字,并把规范汉语言文字使用纳入法律范畴。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既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保障正常交流和传承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网站和新媒体用上述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来标榜自己所谓的“时尚”“潮流”“另类”等等,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提升点击量,扩大影响力的话,此举不但有违新闻传播规律,触犯了汉语言法律,而且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路线。
新媒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技术与新手段。新媒体的“新”应当体现在:传播速度的快速、文字运用的灵活、文本设计的新颖和表现方式的多样(视频、图片与文字等相融合),而唯独不能使用上述不规范的语言文字来标榜所谓的“新”。倘若如此,新媒体就失去了其内在的传播功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必将成为汉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绊脚石。
笔者是一位有20多年工龄的文字工作者,经历了用纸笔写公文到用电脑键盘敲打新闻稿两种职业。信息技术的突飛猛进推动了人类文明车轮滚滚前进,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让广大文字工作者摆脱了笔与纸的“短板”,但同时也“废”了我们的一手好字,甚至还产生了“电脑失忆症”——用电脑键盘可以熟练敲打出来的字词用笔纸居然写不出来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此种“郁闷”,除非你每天还用笔纸书写一定数量的文字。
据笔者调查,90后的年轻人早已“沦落”成电脑和手机的“奴隶”,他们获取信息和阅读工具就是网络和新媒体,年纪越小依赖性就越强,而且他们用纸笔写字的时间与数量也是日益“缩水”。如果我们党和政府主办的主流网站和新媒体大量使用上述那些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这些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必定会植入新生代的脑袋,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最终无异于“洗脑”,汉语言文字使用还能规范吗?汉语言文字还能完整流传吗?
笔者认为,这并非“杞人忧天”和“危言耸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汉语言文字使用更是如此。国家对规范汉语言文字使用早已作出相关明确规定,并对各种不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行为作出相关法律处罚。不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就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
应当肯定的是,网络语言为丰富和活跃汉语言文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而且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创新发展,但这都是在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如果背离了这个基础,离开了这个“根”,就会“堕落”成影响和阻碍汉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凶手”。笔者认为,网媒,特别是新媒体应当成为新时代规范汉语言文字使用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