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激发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与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与文化课相比,体育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生平时上课时常会有逃课、散漫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此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参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并且在平时上课时养成课前、课后集合报数的习惯。对学生上课时的表现要有一个详细记录,及时惩罚无故旷课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必要时找极个别体育后进生谈话、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并及时制定方针进行改进。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体育课的特點就是其实践性强,一节体育课经常出现多种队伍调动。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成为影响体育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有效调动”是指教师为了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体育老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合理设计,空间感和临场反应能力要强。“无效调动”则是指教师指挥不明,路线不明,费时费力,且不能为讲解、示范服务。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一节课的上课顺序及有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尽量减少时间的不必要浪费。我们上课的时间为每节课40分钟,如果在队伍调动这块浪费过多的时间,那么学生的练习时间就会减少。因此体育课的课前备课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教学与组织顺序,同时强调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重视学生养成教育
习惯是养成的。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特别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大部分由集合、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慢跑热身或游戏热身、徒手操等组成,这些部分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时间为5-10分钟,在这里最少可以节省到2-3分钟,教师只要以身作则,不迟到,及时整队,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时间,带领学生上好头几节课,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很多时候体育课都需要一个课后总结、回收器材的时间,教师可以课前让体育班长安排每次的器材回收人员,从这些细节中教育我们的学生养成节省时间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优化体育教学手段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要讲究实效性,同时在上课时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所要接触的技术动作有的具有抽象性,仅凭教师的讲解示范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的技术动作连贯性强,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完整示范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同样的技术动作,通过教师对动作进行讲解与示范,结合课件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像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能使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地掌握技术动作。同时,生动的画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小学必修项目——短跑,学生在练习短跑时,教师反复强调沉肩、摆臂幅度尽量大、大臂带动小臂,同时髋关节打开,步幅尽量大,频率加快,教师仅仅是做几个示范动作,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印象和感觉,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若教师改为分解与完整示范相结合(加速跑30米)再配合多媒体教学,效果一定非常显著。可见,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和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上。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游戏法教学、比赛竞争法教学、差别法教学等。而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游戏法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总之,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是课改理念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尝试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