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仿
传统的政治教学把学生当作为知识的容器,达成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空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并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政治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遵循新课程理念,根据教材内容,确立师生角色身份,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强调,政治教师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尊重学生,鼓舞和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注意结合身边生活的实际,在课堂上分配好时间、把握好分寸,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学科;强调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积极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对学情的分析,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注重对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还要要求他们努力引领班级学生共同进步,以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而对一些学习后进生则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一定要给予赞誉和肯定,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是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求参与的一種心理需要。营造“情境”氛围,是架起现实生活与政治学科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探索实现思想的再创造。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可以采取表演、游戏、竞赛、辩论、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
二、新课改更加关注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更好地发展,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政治学科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新课改背景下对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要求。
首先,有效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活”,如以讨论促活:学生在视、听、读、写之后,围绕知识点展开讨论,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突破了教学难点,又促进了道德知识的内化,从而学生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产生实践道德规范的内心需要;以表演促活:教学中的表演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开朗活泼的性格有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演绎,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以竞争促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在课上开展一分钟演讲赛,每人轮流上台,演讲内容可以是课内的课外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其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也得到增强。
其次,有效利用政治课堂教学素材。政治的教学素材应适应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在素材的先进性中,时代信息确实非常重要。教学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到时代的气息、时代的脉搏,能够获取新的信息。同时,政治学科教学素材中应用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录音、录像等,有优秀的配套教辅用书,配套应齐全,使教学素材立体化,方便师生互动。教学素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和使用的意识,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的信心,获得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新课改要求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
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政治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的德育价值观,把德育寓于平时的政治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这样政治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让政治课生活化要做到几点:
感悟创设情景的生活。生活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源泉,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生活中的事件复杂多变,很难事先预料。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现实生活与政治教育的结合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利用生活实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关注链接时政的生活。政治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利用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政治课生活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探究参与活动的生活。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视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拓展课外延伸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后实践活动是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或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学生带进社会,领入生活,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