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旋
摘 要:,王原祁和石涛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绘画中"狷"与"狂"两种不同的艺术典型。它起源于同一脉络,然后走向不同的方向。最终他们是怎样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在清代画坛站稳脚跟,最终成为清代画坛的传奇。
关键词:山水;比较;影响
一、两人师法同源
(一)在南传佛教的指导下,它起源于同一脉络,然后走向不同的方向
作为清初画坛的正奇两级,两种不一样艺术典型,根据艺术特点本质来言,与此同时也深受董其昌画学思想的影响王他们的一生,摹古人之画,取古人之法而超于古人,混溶诗意古法宗教于书画艺术之中,精练个人艺术风格,不少人认为他只是摹古。非也,那是诸家没有洞悉其画,若是剖析便发现他只是摹古人之气,得古人之神,然得以独创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以其平淡天真的笔墨,尤善干皴、用淡墨,积墨沉厚,笔墨技法酣畅淋漓,妙笔生烟。王原祁摹古目的在于取个家之法,兼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得以形成个人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作为同出自一师,按照常理应该风格相似,没有很大的差别之分。实际上石涛和王原祁却分道而行,后世称他们的风格为正奇两级,这其实与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身活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我们用“摹古”来定义王原祁的美学思想,那么石涛就是打破陈规的“创新”。
二、两者的山水风格的比较“狷”于“狂”
(一)“狷”的形成
(1)师法董其昌;(2)内廷画家;(3)学传大痴(4)定于“正脉”。
(二)“狂”的形成
(1)师从董其昌;(2)宣城十年;(3)北上见帝(4)风格晚成。
三、山水画风格
(一)所处的环境不同
(1)时敏在清军压境之下,“遂与父老出城迎降”以求自保。入清以后,便隐居不仕。王原祁辈份较晚,他成年后,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开始缓和。他对清代的态度已不再是衡量画家人文品格的主要尺度。渐渐地,他们对名利产生了兴趣,并用画取悦宫廷。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一方面镇压了反清思想和抵抗运动,取缔了反政府思想;另一方面为了安抚人心拉拢人才。
(2)石涛出身贵族,是朱明的后裔,但明朝灭亡时,他才三岁。,,清人入关后,国家被毁,家庭被毁。王孙贵族突然变成了一个草民,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对清朝的敌對态度是固有的。在清朝政府的拉拢人心政策下, 石涛曾有进京入世的意愿,结果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北上进京并没有给石涛带来好的改变,却让石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从此回到南京,过着“卖艺”生活。
(二)不同的哲学信仰
(1)以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说:“画之董、巨,犹吾儒有孔、颜也。”之所以选择了以儒学为哲学基础,并非偶然。作为将臣后世,王原祁身居多个职位。并且康熙执政后公私分明,推行怀柔政策。这不仅加强了思想,加强了执政需要,也顺应了人民对社会稳定的渴望,修养生息的民心。
(2)而石涛身为朱明王朝后世,明代灭亡时石涛三岁,他对清并无敌对只是家仇为国恨强烈罢了。在康熙南巡时,为了有好的晋升的机会,还迎驾过几次。只是当权者不重视他并把他当作画匠,所以他的仕途生涯就此结束了。
四、山水画风格对于后世的影响
王原祁作为清代画坛中一位以“摹古而不泥古”革故鼎新的艺术巨匠,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家均受到他的影响。王原祁所提出的摹古而不泥古、“位置经营”的绘画思想影响着后代无数的画家,同时架构起清初正统画派不可动摇的地位。石涛的绘画作品在临摹古人之画的基础之上所体现出的艺术创新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束缚至此,这种独特画学思想让无数的画家们为之惊叹。正是这种独特的绘画思想与独有的笔墨技法,能够使他们在清代的画坛上独领风骚,并且成为后代的中国画家的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唐岱.绘事发微[M].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王原祁.雨窗漫笔[M].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3]蒲松年编《中国美术史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
[4]曹玉林.石涛与王原祁:文人画的正奇两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5]李福顺.中国美术史[J].中国书画,2003,02:110.
[6]张庚《国朝画徽录》《中国书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