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邓倩 潘家令 周堂富
摘要:一位德国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励与鼓舞学生”。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正是关于激励,所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思维掌握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数学题目变得生动简单。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与时效性。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轻松,接受知识与理解知识更加的快捷,让学生感到身心愉快,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兴奋积极,充满热情,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情境创设;小学生;数学
项目支撑:类别:贵州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名称:基于与专业有效衔接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SJJGXM005
一、小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大脑飞速发展
低年级的小学生大脑都是处在飞速的发展期,大脑神经活动十分的频繁,具体的表现就是爱说话、爱动。注意力不会持久,一般都是二十五分钟左右,所以常常会有走神的现象发生,他们这个阶段主要存在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没有开始发展,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都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是比较困难的。
(二)独立性较差
小学生都是普遍的独立性较差,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以孩子在家里地位都很高,除了学习之外都很少会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只要是孩子提出来的要求,家长想尽办法也要满足,正是家长的百依百顺,使得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让家长与老师越来越难以管教,所以在学习生活中都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监督与照顾。他们在评价其他人的话都是以老师对他们的教诲作为评价标准的,极少会站在其他的角度想问题,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三)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说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对于抽象的东西都是不太理解的,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通常是借助直观的事物来了解。就如在教平均分概念的时候,学生对于平均分配这个概念是很不了解的,所以我们要借助实例来进行教學,就如可以拿出十五颗糖分给三个孩子,以四颗、五颗、六颗的形式分给三个孩子,然后问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平均分,学生都会回答不是,然后在每人一颗的分配,这时候每个孩子手上的糖都是五颗;再提问学生他们就会知道这种就是平均分,因为每个人手上的糖都是一样多的。在这里就借助了一个直观的工具——糖,假设不借助工具进行教学,只是空洞的问学生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会一时无法作答,因为并没有什么东西来对照,而他们主要思维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一时间想不明白。
(四)小学生的思维缺少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浅,而且缺少灵活性。就如在进行找规律课程的时候,3、4、6、9、13、—、24中的数字应该是多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找不到规律,因为他们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大脑中所定型的是1、3、5、7、9或2、4、6、8、10这简单的数组,而稍微变换一下他们就会答不上来了,就会感觉学习困难,这些都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分不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知识的一大用途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到熟悉。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都很想将这个实际的问题解决,所以他们会很快的投入学习中。也只有让在他们了解实际的问题之后,才能主动的想要解决问题,从而积极的去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融入教师所设立的情景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人,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的运算时,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公交车司机,然后车上有十个人,到了一站,下去两个上来一个,又到一站,一个没下上来三个,又到一站,下去三个上来一个,这时车上总共有几个人?学生从一开始就计算,第一站:10-2+1=9;第二站:9-0+3=12;第三站:12-3+1=10,所以通过计算他们就知道车上还是十个人。经过几次的计算,同学门对连加连减的运算与理解更加的熟悉,也让课堂的气氛轻松了不少,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旧的知识,并为马上要学习的新知识做铺垫。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前,应熟知教材内容并精心的进行备课,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难易把握得当,让学生由思考的空7间,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准备很多已知长度的边,可以是学生自己用草稿纸剪下来的长条,然后选取不同长度的三条合拢,观察是否可以拼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在进行拼接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发现只有三条边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由这里可以看出,在进行数学教学前,教师应该先熟知教材的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再精心设计教学情节,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以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也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谢明初.教育研究.2009(08)
[2]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教育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