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绰是东晋名士,出身于太原孙氏。孙绰的思想有着浓厚的道家倾向、儒家意识,也深受佛教影响,表现为儒道佛兼容,这种思想杂糅的倾向集中体现在他的作品《喻道论》中。
【关键词】:孙绰 名士 思想 杂糅
孙绰,字兴公,东晋太原人,历任著作郎、永嘉太守、散骑常侍等,并袭长乐侯。孙绰擅长诗文,崇尚隐逸,纵情山水,与众多高僧、名士有往来。受东晋时期三教融合思潮的影响,孙绰在思想上儒道佛兼容。
一、道家倾向
孙绰素有“高尚之志”【1】,自南渡后,长期居住会稽,过着赏观自然、纵情山水的生活。其《遂初赋》(现仅存其序)可以体现出他的隐逸志向:“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2】
魏晋清谈盛行,孙绰受此影响,思想上存在老庄倾向。他在《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所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泱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7】充满着道家的豁达。孙绰所作诗歌,是东晋玄言诗的代表,诗中常借山水来表达玄理。如《赠谢安》:“幽源散流,玄风吐芳。……洋洋浚泌,蔼蔼丘园。庭无乱辙,室有清弦。足不越疆,谈不离玄。”【8】
如《秋日诗》:“萧瑟仲秋月,飚唳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9】从自然景物中感悟出玄理,又由怀古心,联想到庄子的濠上之乐,表现了对超脱的人生态度的欣赏和赞美。余嘉锡认为孙绰的其他诗歌不见玄胜之谈,惟此句用了庄子之语。【2】
孙绰为他人写碑文、诔文时多融括玄言。如《太尉庾亮碑》描述庾亮为人时:“微言散于秋毫,玄风畅乎德音……窥门者贵其凝峙,入室者议其通玄,摽形者得之廊庙,悟旨者期诸濠川……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包含了“出处同归”的思想。《太傅褚裒碑》:“挺纯粹之茂质,深量体于自然,冲识足乎弱冠。含章内映,而不运曒察之明;玄识沉通,而不以浮藻曜物。穆然忘容,尘务不干其度。”《丞相王导碑》:“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玄性合平,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畅协乎春风,温煦侔于冬日。……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7】都充满了玄意。
孙绰也常以老庄之言评判佛教人物,甚至将天竺七僧和竹林七贤相比,所用评语也带有强烈的老庄倾向:竺法护比之山涛,二公均“风德高远,足为流辈”;帛远匹之嵇康,二贤并“俊迈之气”,“栖心事外”;竺法乘比之王戎,他们都少有“机悟之鉴”;竺道潜比刘伶,二人“旷大之体同焉”;支遁比向秀,二者“风好玄同”;于法兰比阮籍,“(兰)高尚妙迹,殆至人之流”,“(籍)傲独不群,亦兰之俦也”;于道邃比阮咸,二者“雖迹有洼隆,高风一也”【10】。
二、儒家意识
孙绰虽有“高尚之志”,向往隐逸生活,但最终步入仕途,并且长期跌宕官场。加之太原孙氏世代官宦的家风的影响,孙绰的思想中夹杂浓厚的儒家意识。
孙绰身上有着儒家所宣扬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忠君。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大司马桓温想要经略中国,对朝廷提出了迁都洛阳的建议,众人明知不当,然迫于桓温的权威,不敢拒绝和反对。孙绰却在此时上疏提出了反对迁都的理由和代替迁都的方案。桓温虽然承认孙绰说得有道理,但是却对他提出异议以及破坏计划而不满,于是让人转告他“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1】讽刺他为何不去隐居山林,反而在朝堂上对国事指手画脚。当时桓温在东晋把控着绝对的权势,与其正面刚上,对孙绰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孙绰在这样危险的境地,仍然勇敢地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正是忠君意识的体现。
同时,对于他人的忠君行为,孙绰大加赞扬。比如庾亮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一意地辅佐王室,他赞其:“要雄戟以扶华毂,勒武旅以翼豹尾。死难之心,义形于色,亲受中诏,奔告方伯,于是群后契盟,同禀高谋,岩栖怀德,以向赴义,拯神器于兽吻,扶帝座于已倾。”【7】褚裒驱除外患、平定中原,他颂其:“公志在芟夷凶类,拯拔晋民,缮甲练卒,日不暇给者久矣。遂见机而作,遗其剑履,将龙马河洛,电扫司豫。”【7】郗鉴对君主忠诚,处理政事严明恰当,他赞扬其:“笃诚简于帝心,明允著于莅政。”【7】庾冰为臣尽心竭力,他表彰其:“虽名器未及,而任尽臣道”【7】。
孙绰浓厚的儒家意识还明确地表现在一篇名为《父卒继母还前亲子家继子为服议》【11】的文章中,这是他维护儒家礼制规范的表现。该文讨论的是西晋挚虞《理疑》提出的一个问题:有位母亲因战乱,与家人离散,在不知家人生死的情况下选择了改嫁。后来知其亲子尚在世,请求后夫让她回去与亲子生活,后夫同意了。后来,后夫去世,此女子依丧夫礼服丧结束后随亲子离去,并告诉继子:我们的关系到此为止,就是死后也不入你们家的坟。然而,在户籍关系上,她仍然还是那位继子的母亲。她去世了,这位继子该如何服丧礼?若按丧母礼服丧三年,但继母并未在自家举行葬礼;若按继母改嫁礼服丧一年,但继母并未再次改嫁。针对这个问题,淳于睿等人认为应依继母改嫁服丧一年。对此,孙绰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当时后夫同意的继母离去的请求,是夫妻之间的协商,而非夫妻关系的断绝,也即继母与继子关系并未断绝,不属改嫁,继子就必须严遵五服制度服丧。当然,孙绰也批判继母“绝亡夫,背继子”的行为,认为她违背了儒家礼教三从四德的行为要求。孙绰不管是对继子提出的服丧要求,还是对继母行为的批评,都是对礼制的重视,是深受儒家规范影响的表现。孙绰还提过“三千之责,莫大于不祀之痛”【11】的观点,认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祭祀祖先。可见孙绰对于后人祭祀祖先的重视,这也是儒家礼制规范的要求。
三、佛教思想
孙绰关于佛教的文章写得好,明人张溥赞“东晋佛乘文人,孙兴公最有名”【12】。《喻道论》【13】则是孙绰讨论佛道的代表作。此文以问答的形式对佛和佛道、周孔之教与佛教的关系、出家是否违背孝道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孙绰认为佛是道的体现者,可以“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回天舞地,飞山结流,存亡倏忽,神变绵邈,意之所指,无往不通”,神通广大。佛又是最高统治者,一切神灵都要听从佛的指挥:“大范群邪,迁之正路,众魔小道,靡不遵服”。这也正是中国大众对于“佛”的认知。文中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的论点,即儒佛一致,儒和佛内外两种不同说法而已。“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人间的赏罚相同,人世间需要明君贤臣来惩恶扬善、判定是非曲直,而佛教是用神明之力来断定善恶的:“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犹能令善恶得所,曲直不滥。况神明所莅无远近幽深,聪明正直,罚恶祐善者哉!”在对待出家是否违背孝道的问题上,孙绰先是提出:出家是舍弃家族父母,破坏自己的身体,断绝子孙后代的行为,与传统孝道背道而驰,何异于“斩刈根本而修枝干?”然后作出解释:最大最贵的孝道是做到让父母欢心并扬自己之名,达到“子贵则父尊”。而出家修行正是走“立身行道,永光厥亲”的道路,此即孝行之最。最后以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降服外道、而后返国探亲说法,感动父王,并给双亲带来极高荣誉的例子,证明此举为至孝。
此外,孙绰所作《列仙传赞》中的“列仙”,除老子、商丘等传统道家神仙之外,还有竺道壹、释道安、支孝龙等佛教高僧。同时,孙绰也常用老庄语调评判沙门人物。
东晋时期,北方士人为避战迁来南方,佛教同时也广泛传布开来。在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的对立融合中,三教进一步融合。孙绰在思想三教杂糅,主要是佛儒同归、佛玄合流,这正是东晋玄释合流的发展态势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张彦远辑,洪丕默点校.法书要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4】王根林等点校.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9.
【6】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许敬宗.文馆词林1-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冯惟讷.古诗纪[M].东京:汲古书院,2006.
【10】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僧佑撰,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吴蓓蕾(1994-),女,研究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65,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