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朵灿烂的奇葩,滋养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营养。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教育部的重要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不仅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同时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形象生动,对小学生有着很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桥梁与纽带。但是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改革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愈来愈重要,小学古诗词蕴含着十分多的美育因素,语言美、韵律美、哲理美,能够让学生明是非、懂善恶,受到美的熏陶,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其次,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诗词中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高远,蕴含了许多知识,对诗词的解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重构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最后,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驱动力。传统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当中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学生感受不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教师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死记硬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古诗词的学习是一种负担,毕竟古诗词与现代语言还增加了一层隔阂。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乐趣。首先,我给学生讲解了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写作背景,并且讲解了李白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比如“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庐山的一个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将庐山瀑布的美景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描述进一步理解了。最后,我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尝试诗歌的改编与创作,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2.重视诵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代的私塾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视诵读教学的,诵读对学生理解古诗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诵读不仅是记忆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式,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需要通过诵读来了解。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不太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就是采取“放养”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古诗词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也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诵读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诵读环境。
例如,在学习《游山西村》这首诗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首古诗词的郎读音频,让学生进行跟读,初步掌握这首诗词的韵律。接着,我让学生自主开展郎读,并且给学生设置了一些问题,比如体现文中中心思想的是哪一句?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吟诵、品味诗歌的美感,让学生感知诗词当中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且指导学生运用手势和感情来吟诵这首诗,让学生读出美感,体悟内涵。
3.运用对比教学
古诗词体现的意境和基本的感情基调很多是相似的甚至是一致的,当然也有着很多不同。通过对比教学,可以起到温故知新、巩固记忆的效果,并且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体会几个古诗词体现出的思想,让学生总结规律,对古诗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这一课时,这首诗是体现了“思念家乡”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杂诗》等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组合来进行学习,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比如这三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首诗歌,说说你的理由,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歌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秉持“不破不立”的态度,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浅谈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8(19):57-58.
[2]莫宏练.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