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杰
摘 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与人正常交往和交流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再加上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而开展体育教学,就可以将学生从“虚拟世界”和“自我世界”中拉出来,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交往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小学;体育;健康保健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已经成为了现如今小学体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体育锻炼内容和形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体育技能,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我们必须要恰当地使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欢快的氛围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
一、巧设游戏项目,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体育课教学常常缺乏趣味性,学生缺乏兴趣,而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更应当重视体育教学,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在小学整个教学阶段所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巧设一些游戏项目,既能達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欢快的环境下学习体育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往返跑”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侧身下蹲、蹬地转身等触线跑技术动作,也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跑步的热情,笔者开展了“摘水果”这样的游戏进行教学。首先,为学生讲解必要的基础动作知识,并为学生示范,之后,笔者为学生介绍了游戏规则:“同学们,我在往返跑的标杆处放一个小篮子,里边绘制有水果的卡片,你们依次进行往返跑,并将动作做规范,随机拿到卡片之后,立即返回,这节课结束之后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奖励”,笔者将游戏介绍完毕,学生都已经按耐不住跑步的热情了。可见,通过在游戏项目中加入趣味性的元素,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达到构建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借助接力游戏,提升学生身体协调
在小学体育教学时,跳跃类的训练教学始终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这类运动缺乏兴趣,在具体进行教学时,学生协调度不够、技术要领掌握不牢而面临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灵活采取相应教学方法,在跳跃类运动中,积极引入一些体育游戏,进而,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与身体素质。
例如,在教学“跳跃”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发展学生跳跃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运动的协调度,笔者组织了这样具有趣味性的“跳袋接力赛”游戏。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拿出“体育器材”——跳袋若干个,并向学生介绍这个游戏方法,笔者向学生强调:参赛的两组成员站成一路纵队,开始时第一名学生站在跳袋内手提袋子向前跳,到达标志物后返回,之后交给第二名学生,依次进行。与此同时,笔者叮嘱学生:“摔倒后可以在原地起立后继续参赛,但是要记住‘安全第一’”,通过这样的体育游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跳跃与协调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借助团队游戏,提升学生团体意识
随着知识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深化,合作在当今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逐渐成为影响人社会价值发挥的基本因素。而小学体育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科,也是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呢?团队游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开展团队游戏不仅可以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学生的友谊。
例如,在教学“跑步”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速度,锻炼学生的基本跑步技能。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松鼠传物”。首先,笔者参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因素,按照搭配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人数适宜的学习小组,然后让各小组学生扮演松鼠,以跑步接力的方式传递指定物品,最先传完物品的小组就是本次游戏的优胜组。在这一游戏过程中,笔者以“松鼠传物”这一团队游戏展开体育课程教学,既达到了跑步教学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达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体育游戏课程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采取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予以实施,进而,在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芬.探讨“体育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游戏的优化策略[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7):183-184[2019-09-04].https://doi.org/10.16730/j.cnki.61-1019/g8.2019.07.110.
[2]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