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而《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怎样有效捕捉幼儿的兴趣,用科学的探究,将幼儿的活动推向深入,发展幼儿科学的品质呢?本文将以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为例,根据幼儿的兴趣,将幼儿的生活活动推向深入的科学探究的学习中,让“生成”更有价值,真正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
关键词:兴趣;科学探究;深入学习
一、生活中提炼,捕捉兴趣点,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这一偶发的事件,我进行了价值分析:午餐进行时发生的小插曲,有的孩子挑食不吃豆腐,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豆腐的营养,要求孩子必需去吃,而是从“豆腐是用什么做的”“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些具有科学性质的问题打开他们的话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让这部分挑食的孩子试着去尝试品尝。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幼儿是有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幼儿懂得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极好的教育契机,它能够体现幼儿的需要。
二、操作中摸索,创造体验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石磨磨黄豆
从孩子们对制作豆腐感兴趣到投票进行选择做豆腐的豆子,再到大家进行分组着手收集黄豆、红豆、绿豆这三种豆子。孩子们对做豆腐跃跃欲试的心情,见于言表。带着孩子们来到生活馆,孩子们从前期的调查中知道,古代的人磨豆子是一个很大的石磨,我们的生活馆里有2个小号的石磨,正好可以用来磨豆,所以,大家分组进行了尝试。在磨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豆子太多会堵住;水加多一点会让转动磨盘的时候更轻松。他们在同伴体验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同伴。只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尝试了,才会有深刻的体验。
在豆浆磨出来后,孩子们进行了豆浆制作成豆腐的讨论,有的孩子认为,把豆浆放在冰箱里冷冻以后,就可以变成豆腐。因此,让孩子们进行尝试进行实验:冰箱冷冻来制作豆腐。第二天,将豆浆从冰箱里取出时,不要老师的解说,孩子们一下子就能知道:原来,豆浆放在冰箱里是不会变成豆腐的!
当他们没有获得成功,不知道解决的方法时,会寻找资源,寻求大人的帮助。我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的进行追问,豆腐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引起了孩子们继续去探究的兴趣。这样有价值的生成活动就得以不断深入。在家长的帮助及资料的查阅中,孩子们对工具进行了收集,他们从家中带来了原汁机,请妈妈去超市购买了内酯,并绘制了用原汁机磨豆子制作豆腐的过程。所有的准备工作,孩子们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二)第二次尝试:原汁机磨黄豆
工具已经准备齐备,孩子们又准备第二次的尝试。从放学前就开始准备了,孩子们研究了内脂的使用方法,将豆子进行了称重,然后清洗干净后进行浸泡,第二天一早来到班级,就发现豆子发生了变化,“黄豆都变胖了!”有的孩子还捏起一颗黄豆闻一闻。
孩子们了解了原汁机的使用方法后,开始使用它进行磨豆浆,杨溢用勺子舀了几粒黄豆,倒进入口,又舀一勺水进去,按下按钮,原汁机的机芯就转到了起来,马上清水就变成了白白的豆浆,杨溢又赶紧舀了黄豆和水倒进原汁机里,随着机芯的转到,一会儿就磨了满满的一杯豆浆。“看,豆渣从这个出口出来了!”“原汁机磨豆浆好方便呀!一点也不累!”“满了满了,把豆浆倒出来吧!”“打开这个盖子,豆浆就会自己流出来!”孩子们围着原汁机,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
孩子们轮流进行了磨豆子,不一会儿就磨好了两大盆豆浆。俊尧:“磨好的豆浆,还要过滤的!里面有渣子。”经过他的提醒,孩子们将磨好的豆浆进行了过滤,再将豆浆放在电磁炉上煮。
煮了一会儿,梦涵说:“豆浆好香啊!我们可以先喝豆浆吗?”“我也想喝!”“我们也想喝!”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给孩子们品尝了第一锅煮好的豆浆。
第二锅豆浆加入内脂后,让孩子们观察了豆浆成豆腐的变化。“这次豆腐终于成功啦!”当孩子们看到豆浆变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时,不禁发出了感叹!
接下来就开始品尝豆腐了,可是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一:你觉得豆腐花好吃吗?
梦涵:好吃,吃的时候弹弹的,像果冻一样。豆腐是原味的,我喜欢吃原味的。
文皓:难吃,没有味道,好像还有一点苦。
俊尧:好吃,亲近自然的感觉。
萌萌:有点酸,不好吃。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们进行了统计:觉得好吃:16人,觉得不好吃:17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觉得不好吃,那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你吃过的豆腐花是怎样的?
子墨:放花椒油,麻麻的好吃。
书涵:我在老家也吃过咸的,还有榨菜。
通过品尝豆腐花,出现问题,再来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恍然大悟,之前只忙于收集制作豆腐的工具和材料了,而忽略了品尝豆腐需要的作料。同时,在第二次的制作中,孩子们知道了要制作豆腐,首先必需要将豆子变成豆浆,于是,他们发现了更为方便的做作豆浆的方法。
俊尧:我奶奶用豆浆机做豆浆,倒出来就可以喝的,不要在电磁炉上烧的。
佳孙:我妈妈也是的,我家有豆浆机。
没有吃到令每个孩子都满意的豆腐,孩子们决定还要制作一次豆腐,这次他们按小组进行了分工收集,有人带豆浆机,有人带虾米、紫菜,有人带调料。
(三)第三次尝试:豆浆机做豆浆
工具、材料、调料全部准备齐全,孩子们进行了第三次的制作。用豆浆机制作豆浆,省去了煮豆浆的过程,不仅节省了时间,操作时更为安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探索、提出、回答、解决问题,以达成他们的目的,并尝试一些新的想法。当幼儿在这样充满支持的环境中实现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时,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对课程中有价值经验的学习。
三、探究中深入,获得成功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
在不违背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下,教师要把握最佳介入时机,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引发和推动幼儿探究学习活动的深入,帮助幼儿获得活动的成功。幼儿对豆子的兴趣并没有消退。
本次活动是由午餐进行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展开的,我很庆幸,当时面对孩子的挑食,没有用“老师的权威”告诉他们豆类以及豆制品营养丰富,更没有强制要求孩子必需去吃。通过“豆子变形记”活动的展开,跟随着孩子们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针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步步讨论、改进,至最后品尝了自己制作的豆腐花,活动中,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爱吃豆制品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抵制的情绪,也乐在其中。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幼儿在三次磨豆的操作中充分地与材料互动,大胆猜想、发现秘密,验证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感受活动带来的惊喜和快乐,他们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了发展。他们在课程中获得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好奇、探究、向往、热情;获得的是驾驭生活的能力,自主动手,创作生活;获得的是理解生活的思维方式,合作、分享、尝试、发现、突破。真正是科学探究将幼儿的兴趣引向了深入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