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的渊源研究

2019-09-10 11:46:23吴霞
关键词:渊源

吴霞

摘 要: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是应时代之需的产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而要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就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也有其深刻的渊源,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历代中共产党人的治理理论,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精髓和国外成功的治理经验,把握好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的渊源对于深刻全面地理解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渊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托于时代背景,立足于当下国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与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一脉相承。虽未明确提出过“社会治理”这一概念,也没有具体说明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但在他们的众多著作和思想理论中都提到了社会治理的种种论断并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管理的批判和总结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礎上产生的。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关系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1],否定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根本和历史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目的的社会,就是崇高的,反之,为了某种纯粹的外在目的而牺牲人的发展的社会,就是鄙俗的”[2]。关于做好服务型政府方面,其提出降低政府成本,减轻人民赋税负担、提高行政效率等,同时在治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马克思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状态,要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实现全民参与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为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统筹管理,打破旧的国家机器,使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对此,马克思提出了人民代表制度、选举法等内容,体现了丰富的法治思想。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从“人民治理”到“全能治理”,再到“发展治理”,列宁始终秉持着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性。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具有引导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样人民群众也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保证。重视社会主义法治问题,从资本主义法制和封建专制中汲取营养,根据现实情况,创建了一套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多个方面的依法治国方略。这对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理论的历史精华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之道。各朝各代的帝主君王,文臣武将都有过对社会治理的一些构想,但这些构想是基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背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并未明确提出社会治理一词,我们探究的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理论是古人思想中包含并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引用古文经典来表达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如:用《史记》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来表达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用《荀子》中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指出为官之者要坚持学习的理念、用《商君书·画策第十八》中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强调法治精神的重要性、用《三国志·蜀书九》中的“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强调治国理政要牢牢把握人才的运用等内容。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他们为各自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形成了以儒法合一为主要特征、注重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具有简约主义特征的社会治理实践。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提倡德治,核心思想是“仁”,强调道德教化,重视民本问题。后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儒家文化成为教育青年子弟的主要内容并与选官制度相结合,对我们以民为本的思想和道德教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起源于上古时代,探究自热、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当下社会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引导价值。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重修生养息,尊重自然,与当下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相得益彰;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应倾向于引导作用而非领导,简政放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法家注重法治。商鞅提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把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是统治社会的一种工具。习总书记曾说过:“民主的问题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加以解决[4]”法治以国家治理的有力保障,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墨家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博爱,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了良好的思想铺垫。同时尚贤、尚同、节用的思想无不体现着仁政廉政的用人执政的理念。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中包含了不同角度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是我们当下社会治理理论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参照。同时宗教文化和其他派别的文化也是我们社会治理体系形成的催化剂。

三、中国共产党人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传承

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管理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了列宁的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治理的实践经验,并在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积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理理论精华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道路。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当中毛泽东已经对社会治理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创造性地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注重农村基层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立足于新中国的基本国情,理清各社会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政治上,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主体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5]。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框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益,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经济上认识到社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落后,协调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思想文化上,强调凝聚民心,他说:“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6],各部门各单位要担负起文化教育的任务,正面引导人民群众,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精神层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良好开端,这与我们当下的社会治理理论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力量,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如何打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作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回答。主要包括:把集中領导与民主管理相结合,激发社会活力;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精神文明搞好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强法治建设,他提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论,人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要严格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形成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破平均大锅饭的生产格局,以物质利益为切入点调动各方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等内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思想。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管理思想。首先注意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着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建设上确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问题,扩大中等收入者收入,努力把发展教育以及扩大就业放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列。

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对习近平的社会治理理论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科学的社会管理格局,首次把民生问题纳入体制机制改革的格局当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后在庆祝我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7]。是我国在社会治理理论上的巨大突破,为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四、中国社会治理领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大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社会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和平和发展的,同时也是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的,国际政治经济纷繁变化,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政治上地缘政治因素突出,局部地区仍不稳定,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他非传统安全问题;经济上逆经济全球化思潮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增强,南北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全球发展不平衡;文化上面临着“西化”和“边缘化”的严峻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挤压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些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我国社会治理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马克思曾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得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出现多元化的特征;其次,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组,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关系发生变化。习近平指出:“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而引起的。[9]”现今,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引发出众多的社会问题;最后随着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对物质要求和精神层次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人民对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的诉求也更高,加上我国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这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自身的社会管理上,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未得到及时转变,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没有完全成型,对于社会力量的整合利用不到位,社会的自主性以及自我组织水平较弱,滞后于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要求,这些现实发展条件对我国社会治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五、国外先进社会治理理论的经验借鉴

自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治理体系,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治理特点和经验,其社会治理理念和经验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入治理观念,进行治道变革,我国社会治理概念的前身是“社会管理”,经过数代领导人的探索与实践,在十八大首次使用了“国家治理”的概念,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可见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过长期的社会治理实践,西方国家形成了有一定普遍性又各具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并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可以将西方国家的这些成功的治理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添砖加瓦。国际知名的政治理论家罗西瑙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中指出,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10],治理的主体是可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把社会力量引入了公共事务的范围;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推进了政府改革,从而形成了公共管理模式的范式,强调政府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11],开始把竞争机制运用到公共治理,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权和授权的方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随后形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等相关治理理论,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政府从从行政型向服务型和合作型转变。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利益为核心的,要加强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拓展协商渠道,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各项公共事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12],善治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重视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和各项规章制度;推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规范执法程序,重视监督工作,打造公开化、透明化的服务型政府;同时要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学会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需要将重点放在“社会保护”上,只有“社会”得到充分保护,中国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才能跃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缩小社会差距,是促进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六、习近平从政经历的理论与实践积累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理论形成的积淀。他从政经历丰富,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从村到省级,直至中央的主要岗位,这种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经验,使他真正了解人民所需、所急、所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他青年在延川县农村插队并担任村支书时,深入基层听民心,将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落到实处,解决了当地村民做饭以及照明难的问题;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时,深入基层知民情,大胆改革,广纳贤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大力整顿社会治安,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他深入基层聚民心,以群众的满意度为答案标准,在福建的从政期间是习近平从政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积累了各个层级的行政经验,着重打造自身班子成员的建设,抓党建进行思想培养,搞廉政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后进入经济发达的浙江上海地区,预见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如打造“和谐浙江”、“平安浙江”以及“青山绿水也是真金白银”等理念。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创举,为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总而言之,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的渊源深厚,内容丰富,社会治理的提出为解决为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困境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8.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8.

[6]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7]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26.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9.

[9]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0] 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

[11]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9.

[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5.

猜你喜欢
渊源
张国栋忽雷太极拳渊源
少林与太极(2023年6期)2023-08-25 02:09:04
扎塘寺壁画艺术渊源再探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16
论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44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西夏学(2020年2期)2020-01-24 07:42:46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中国化妆品(2018年8期)2018-12-06 08:17:04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浅谈英语习语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