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勇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边界与会通
中国古典艺术中,诗、书、画的创作实践极其丰富,理论积淀至为深厚,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借鉴、彼此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话语和理论体系,影响着今日乃至未来艺术学科的发展。各艺术门类自然融会,内生、沉淀于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审美精神和文化立场之中。在艺术学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各艺术领域分科清晰、理论精进的基础上,回溯中国传统文化完整凝一、博达会通的精神气质,从而实现对古典艺术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2019年9月,本刊编辑部举办论坛,邀请来自相关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诗·书·画:古典艺术理论的边界与会通”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对话。论坛由我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谷卿博士任学术主持。现将部分重要观点作为专题刊发,以促进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充盈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
感谢各位出席《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举办的“诗·书·画:古典艺术理论的边界與会通”论坛,对诸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形成了重视艺术实践、重视资料整理、重视史论结合的治学传统,以奠基性的工作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之路,以持久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大的理论辐射力为中国艺术学乃至中国学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辈学者在中华民族艺术各门类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做了大量拓荒性、奠基性的工作。我们今天应该接续前辈的工作,承担起新时代艺术学研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艺术学作为对各艺术门类抽象概括及一般规律的探讨,特别是对中华民族艺术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有直接而重大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办《艺术学研究》这个刊物,正是希望与我院新设立的艺术学研究所一起,共同搭建起学术平台,不断充实、完善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各门类艺术共存互补的学科体系,促进艺术学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艺术学研究》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长期的大力支持和热心指导,今天围绕传统艺术理论的当代转化等重要命题邀请各位专家深入研讨,正是欲体现办刊宗旨。诸位在诗、书、画相关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诗书画一体。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杰出的史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传统的诗、书、画领域更是如此。诗歌、书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性的门类。在艺术发展史上,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会通,相互借鉴,彼此渗透,对构建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审美精神和文化立场具有重要意义。诗、书、画三者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感受中有直观的体会。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唐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到宋词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乃至元曲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无一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生命况味,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而每一幅笔墨精妙的中国画作品,最难得的是文人的那种书卷气,需要作者、友人的亲笔题跋和印鉴,方才相得益彰,和谐生动。书法史、绘画史上不少经典名作是对诗歌的直接书写和“二度创作”,散发浓郁的诗意。诗在传统中地位很高,诗意是各艺术门类共同的追求,东西方最早的戏剧都是“诗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诗学是东西方文化一个共同的起点。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讨论也是从诗学入手的。所谓“文学性”、“艺术性”的核心,其实就是“诗意”。人类的精神发展、文化发展,都有一个诗意的起点。
从古至今,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对于艺术门类之间融合跨界的问题都有深入的思考。比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刘熙载《艺概》结合绘画探讨诗歌创作:“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他还直接点明,“书与画异形而同品”。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见沈尹默著《书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传统艺术内蕴精深,血脉相通,姿态万千。
全球化带来复杂升级,突然增多的巨型问题像命运的提问,横亘在当下的每一个出口。目前,各领域的突破、发展,更加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早已扭转了笛卡尔、启蒙运动之后的分类分科分工格局。人类进入综合时代、整体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艺术领域也是这样,条分缕析的专业分科,遮蔽的是日益窄化、工具化、技术化、碎片化、格式化的倾向。今天的时代,特别呼唤百科全书式的、具有整体能力的大家、巨匠。
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不要把艺术窄化成技术、技巧,要发掘、发挥艺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在人格养成、情感培育、意志信仰等方面去体认艺术的价值。希望今天的探讨能给当下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带来启示。
责任编辑:崔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