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我们的身边不乏好新闻,缺乏的是发现好新闻的敏感,挖掘好新闻题材的力度。”在地市党报任记者编辑多年,这句话是笔者从业以来感受最深的体会之一。发现和发掘好新闻,采写编发有分量的好作品,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要在采访和编发版面时发现和发掘好新闻,必须要努力提升政治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的新闻眼光和敏锐的新闻触角,具备挖掘新闻素材中新闻价值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好新闻,编发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作品。
一、加强学习,提高站位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指示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五项使命任务,做好九个坚持,这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次要加强政治学习,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本地党政机关的中心工作,这样才能做到在采访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正确分析和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第三,要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新闻写作方法,借鉴和学习好的新闻作品的写法,遇到好的线索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合的体裁完成写作。第四,要多学习了解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广泛,传播速度飞快,作为媒体人,面对层出不穷、爆炸式涌现的新事物要多探究、多思考,对看到的、听到的人物和事件,要勤于思索,判断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时刻保持思考和观察的好习惯,就能抓住身边的新闻线索。
二、增加积累,提升专业素质
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在日常采访时捕捉好新闻线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多年来,常听到不少年轻的记者感叹,身边没有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很难找到新闻线索。每天除了开会,报道会议消息,一些日常动态外,找不到可写稿件。即使每天都不可能有大事件发生,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深知,很多好新闻不是等来的,而是主动深入基层挖掘出来的,只要做个有心人,还是能发现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的。2017年2月底,笔者在黔南州卫计委开会,期间有与会者提起长顺县有位90岁高龄的乡村医生,在麻风村服务麻风病人,民间行医60年,事迹很感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笔者意识到这位乡村医生在常人为之色变的麻风村坚守服务,漫长的从医经历背后,一定有值得挖掘的故事。会后记者立即与州卫计委负责宣传的同志对接,第二天就和报社的两名记者一起前往长顺县进行采访,找到主人公刘明先,和他一起走进“麻风村”遗址,回溯六十年前救治麻风病人的往事,了解在麻风村帮助病人重树生活希望的点点滴滴。了解老人退而不休,继续帮助周边乡民的感人故事。重温往事,感怀于心。2017年3月7日《黔南日报》以《一生守护 一世情怀——鲐背老人刘明先六十年坚守“麻风村”的故事》为题进行了报道,这是第一篇报道刘明先老人事迹的通讯。文章刊发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之后国内多家媒体前来进行采访报道。该文获得2017年度贵州新闻奖三等奖,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刘明先老人被评为第四届黔南骄傲十大年度人物。
作为记者,每次采访都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在采访和交流中要保持好奇心,多留心观察,或许就能在采访主题之外找到好的新闻线索。2017年9月,笔者在黔南州人民医院采访某科室技术创新的稿件,一位采访对象说上周有一例抢救手术很惊险,四五个科室接力手术,临床上都不多见。笔者立即被勾起了好奇心,马上改变采访主题,采访了患者和参与抢救的医生。患者是一位建筑工地的工人,高处坠落被一根1米多长的钢筋贯穿躯干,伤情严重。当天是周末,参与抢救的医生放弃休息赶到医院,参与抢救的科室包括泌尿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和胸外科,手术难度大,涉及范围广,抢救获得成功,在临床上创造了又一项生命的奇迹。这台抢救过程惊险技术难度很高,充分体现的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院的综合实力。笔者了解了抢救过程和患者后,采写了《1米多长钢筋贯穿躯干 州医院多科室联合抢救奇迹生还》,当天下午就投到编辑部刊发,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该文被《贵州都市报》及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刊发。
三、采访或编辑稿件时,遇到主旋律+的稿件,要多留心
主旋律新闻,就是围绕当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所报道的新闻,这类新闻容易程式化、呆板,但是如果在新闻表现形式上创新,让新闻内容更加生动,也能写出好新闻。2018年7月,瓮安县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批准摘去“贫困帽子”。为庆祝“脱帽”,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瓮安县举办了“脱贫攻坚山歌大赛”,数百群众同声歌唱脱贫攻坚。“山歌天天唱,今天颂脱贫”,当山歌大赛与脱贫攻坚的主旋律结合,这篇稿件就有了亮点。大赛中有一个感人的细节,即一位歌手演唱脱贫攻坚唱到动情处时,从舞台后面走出一位老太太,手挎装着水果的提篮,向舞台中央走去。舞台管理工作人员连忙上前试图劝阻,被老太太挡开,并直接走向歌手。由于这个细节表现了群众对扶贫干部的真实情感,格外令人感动。作者进行了仔细的描述,让这篇短小的新闻增色不少。2018年11月23日,《黔南日報》刊发了《瓮安四百群众五百山歌歌颂脱贫攻坚》这篇消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诚信社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诚信”二字,对龙里县21岁的年轻人陆超帮而言,是对已故父亲的一种报答,也是对自己信仰的坚持。一位农村青年,在父亲去世后,通过政府的帮扶,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这是在广大农村很常见的事情。但是这位青年主动偿还父亲去世前的贷款,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父亲的诚信,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光彩。当诚信与“父债子还”碰撞,这篇新闻立即增加了不少分量。得到这条线索后,记者在来稿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采访,重新整理了新闻的时间节点,《坚守父亲的诚信》一文于2017年4月27日在《黔南日报》刊发见报,该文把新闻写得更有故事性,更有现场感,获得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三等奖,2017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三等奖。
四、刷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體时,也能发现好的新闻线索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使让我们享受到了现代科技的便利,人与人之间能够快捷的交流,进行实时分享的动态显示功能更是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获取这些海量的信息时,作为一名媒体人,带着分析和思考的眼光,就能发现和发掘不少好新闻的线索。2017年重阳节,记者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组图片,一名50多岁的中年妇女背着90多岁的婆婆,参加都匀市毛尖镇江洲村举办的“最美夕阳红长桌宴”,并附了一段简短的说明。看到这组图片,记者发现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婆媳关系都是敏感的话题,这样敬老爱老的媳妇真不多见,于是联系本报记者和通讯员共同进行了采访,通讯《背着婆婆来“聚会”》于2017年11月6日刊发,对善待老人、关爱老人的好典型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该文获得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三等奖,2017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三等奖。
2018年11月中旬,贵州省内各地旅游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到平塘县者密镇甲拉村“甲青冰臼群”进行徒步活动,一位女游客不幸受伤,甲拉村干河组3位村民接到求援电话后,赶赴三公里外的出事现场,用临时自制的“滑竿”徒步1.5公里将受伤女游客抬出大山,送上救援车辆,并对女游客拿出的酬金婉言谢绝。事后同行的游客在朋友圈发文对平塘村民的无私救援表示感谢。记者看到转发的文章后,对这一救援事件产生了兴趣,于是联系原文作者进行采访,并电话联系了参与救援的村民石玉均。事发地是黔南州毛南族群众聚居的村寨,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毛南族作为较少民族,外界对他们了解很少。毛南人民热情淳朴,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在这一救援事件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于是记者突出了毛南族群众这个救援主体,采写了《凯里游客平塘冰臼探险受伤被困 毛南村民自制滑竿抬出婉拒酬金》一文,于2018年11月23日在《黔南日报》刊发。该文刊发后展现了黔南毛南人民热情无私的高尚品格,对宣传黔南形象,推动黔南旅游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也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三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用观察和思考的眼光留心观察,发现和发掘好新闻,才能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价值,写出展现新时代风采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黔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