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惟朗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传统手工艺从业者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温润情怀?尤其是在这个万物互联、加速迭变的时代。那些包蕴着传统文化的手工器物,是否还在持系着前人的趣致?在成都银花丝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道安看来,虽然传统手工艺中的材料、技艺乃至行销方式等都深烙着某个时段、某种生活方式与审美的时代印痕,但只要现代传承者能将技艺精髓与内涵之美融合进当代社会生活的时尚语系与消费观念,就能使之再度焕发出璀璨光彩。而她多年来所践行的,正是传承与彰显传统文化精髓,坚持古老情愫与现代创新并行致远。
锤敲火烧与银丝入画
与批量生产的现代流水线工业产品相比,手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多以非标准化的状态呈现,有着独特的美感与生命力,甚至于在不少人看来,身怀不俗技艺的匠师们在操持劳作时都是浪漫而颇有格调的,双手灵动之间至臻作品已然诞生,却全然忽略了其背后的种种艰辛与不易。比如,世人只知银花丝是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料,经传统技艺制作而成的地方特色工艺品,却对其制作技艺的超高难度不甚了解。
如要勾勒成都的艺术发展轨迹与独特底蕴,平和典雅且包容的城市气质让成都拥有诸多位列国家及省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其中漆器、蜀绣、竹编、银花丝更被誉为“四大名旦”。不过,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银花丝制作技艺一度有落后其他三名旦之嫌。道安对此报以一丝苦笑,“这门技艺还是太繁复、太难了些。从银材料提纯开始,有提纯、拉丝、手工绞合、平填、焊接、洗色、抛光、防氧化处理等数十道工序,其中不少都是力气活儿,还涉及到物理、化学、冶金、机械加工等多方面的知识,轻易掌握不了,旧时‘三年零一截’的说法并不夸张,三年出徒已经算快的,那‘一截’全靠时间与汗水累积;学成了想要独立门户也颇为不易,仅靠一个人完成一件银花丝作品还是很困难的。”
道安笑言,就连自己都一直忘不了初识银花丝的惊艳与随后认知工艺时的落差感。彼时机缘,36年前,正值花季年华的她怀揣初识银丝工艺品的热爱和对未来工作的憧憬踏入了成都金银制品厂,第一次看到成百上千件银花丝作品满满当当地摆了一屋子,件件精美无朋;也第一次看到了生产车间制作台上的锤砧刀剪等大摞工具,堪比小型铁匠铺又犹如街边配钥匙小店……没有一双素手纤纤兰花指掂捻着雪白银丝翩然入画的美丽景象,只有各道工序严紧密合逐步推进的枯燥与辛劳,不但手上功夫需锤炼精湛,还要具备一定的悟性与耐力,这般的严苛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对精美银花丝作品的执念让她选择坚守,而且,“那会儿是银花丝的鼎盛时期,带有轻奢属性的银花丝产品大量出口至十余个国家,全厂有300来人分布在不同的车间从事生产,我这一批学徒就有20多个。”
让道安绝想不到的是,这样的盛景竟是转瞬即逝。
以情愫浸润传承之艺
上世纪80年代,选择留在成都金银制品厂的道安因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开始一边学习银花丝制作技艺,一边学做银花丝的图案设计。
银丝如发,技艺精琢。银花丝的各道工序几乎都是说易行难。仅拉丝这备料的第一道工序,就得通过半机械化的操作,以力度与控制的结合,将小指粗细的银条拉成发丝粗细、数十种型号的银丝,稍不注意即成一卷废丝无法使用。接下来的平填虽是银花丝工艺中的基础手法,却极是考验耐心与手感,纤细银丝要逐一经过折叠、牵引等方法慢慢填进各种预设好的框架之中,然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织编工序。放下小剪和镊子,拿起焊枪,最难掌控的焊接工序更是马虎不得,因必须在无风状态下进行,高温环境操作便成常态,而最普通的银花丝作品都有着颇多的焊接点,若不全程保持专注,要么温度、力道稍微控制不好烧化大片材料,要么因疏漏有焊点被落下或没焊牢实,半成品转瞬间成废品,且都无法补救,“银丝本就细微,热胀冷缩得把控,人物图样的一颦一笑、一弯嘴一道眉,山水景物图样的云树花鸟等细节,样样都考究手艺到底过不过关。”
道安从不抱怨这般操持时的血汗折磨,只为每一件银花丝作品的诞生而欣喜,“传统技艺有时就是这样,全程付出,要求极高,让人心力交瘁,但就是欲罢不能。”她更坚持,“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注重情感的传递,制作者会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心血和感情,这是我们所希望延续的情愫。”
严格说来,道安的从艺生涯因世易时移有着境遇的不同变化。最开始,繁复工艺的诸多要求与诸般变化容不得分毫所谓捷径可走,已视银花丝技艺为人生事业的她乐于钻研其间种种;后来,随着银花丝产品出口之路的中断,大批匠师被迫赋闲,有的就此退休,有的干脆转行,留下者十不存一,银花丝制作技艺面临传承危机,道安觉得,“这样好的传统技艺,须得传承下去。”她遍访厂里的老师傅,向他们请教各道工序,门户之见与经验传续带来了意料之中的困难和波折,“一来之前的操作并不规范,有的老师傅愿意倾囊相授,但传艺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比如焊料的配方,师傅们并不是以科学方法配出来的,就靠经验和感觉,自己操作还行,换成别人就走样了,达不到最佳效果,唯有边学边改良。二来有的师傅思想比较传统,不是很乐意将技艺传授给‘外人’。”錾片这一技艺便是因此而完全失传。
所幸,精于心,简于形,执于进。专注心与责任感使得道安不断淬炼成长,最终成为当前唯一掌握银花丝从设计到制作全套30多种传统工艺的大师,尤其是“烧蓝、堆景、无胎成型”三大技术唯有她才掌握。
于传统中拓掘创新力
时代在前进,世界范围内的手工业者相继投身对传统技艺的再思考、再发现与再设计、再出发,从而完成程度不一的传承中的重塑。
繁复技艺的改良,坚守时光的不悔,珍贵作品的诞生,道安坦承自己“就是想让这门深爱的工艺延续下去”,正式成为传承人后她更感自己使命在肩。而她所正在做的,便是在银花丝制作的传统技艺中加入一些历年来积淀思考后的创见,“既传承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历史与初心,也琢磨如何让它更好的创新发展,迎接挑战。这需要抱以谨慎的态度和投入极大的心力。”
走进道安现今的银花丝制作工坊,只见通风良好的长厅里,曾被吐槽笨重的各式工具大都变身轻盈了许多,“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设备都是自制的,无处购买、无法定做,只能自己来,但这样而来的设备、工具在不断改良后更趋实用。”当刀剪不停、焊枪不熄,长桌上不同阶段的原料、半成品安然在年轻匠人们的手中按工序不同逐步流转,直至成型。
现如今,那些有故事、有质感,经过雕琢,浸润着手工温度和情感的物品备受关注与珍视。道安觉得,做事不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把不同的目标和方法结合起来都能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她一边以传统手法“填、垒、搓、镂”,通过银丝的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组织表现种种意境,制作出件件精品,一边尝试创作由传统文化里汲取灵感而来的现代新作品。早期银花丝作品以立体摆件居多,价值高昂,还需精心养护以避免氧化,她便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切入点,创作出可广泛被人们接受的银花丝工艺画,其用料与成本双降,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举,表现形式也更趋多元,于2001年获得国家专利,银花丝艺术品的分类就此不再仅限于首饰与立体摆件。
一系列经典作品如《三英战吕布》《千年古堰——都江堰》《松鹤延年》半浮雕挂屏等也先后面世,其中仅《三英战吕布》从构思到制作完成花了近两年时间,其集传统银花丝制作工艺之大成且多有创新之处,最终人物与战马形神兼备,知名古战场景生动再现,一时引为佳话。
经验并非固化,一边保持优势,一边着眼创新,是道安坚定前行的路径,她深信,着眼当代、跨界交乘方能不断进步,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交织出无限可能。
创业是守住一份执著
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品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里,它们诞生之初本就是为生活所用,那么,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走向市场?道安的作答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充分融合,并顺应现代消费观念,“要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的、古老的东西,就要融入现代的理念让它活起来。赋予它新的设计、新的生命力,时尚和传统是可以并存的。”
回望自己的从艺、创业经历,道安认为眷顾自己的并非天分也并非机遇,而是身上那股必须达成目标的执著。1999年,道安离开成都金银制品厂自主创业,老一辈银花丝艺人只精通部分银花丝制作技艺,且对银花丝产品的设计鲜有涉及的弊端于她处皆被完美解决,逐渐由小工坊发展成为道安大师银花丝工作室,专攻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正式迈入市场后,道安于仔细思量后笃信,人们对于真材实料且充满文化与生活记忆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更多的渴求,而现时的自己需要充分了解需求,知悉资源几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明白以什么方法去做的影响才是最小的——换言之,要懂得设计、制作理念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媚俗到底,也不能自视甚高,她将寻找并跨越不同代际人群的共性,将新鲜的创意持续不断注入古老的银花丝制作技藝之中,用已臻极致的传统工艺,去征服多元而挑剔的消费群体,“我们的发心终究还是由传统文化、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为出发点,推出讲究生活温度的作品。”
关于创业的摸索并不比制作技艺来得简单,从那段时间起,事无巨细都得亲力亲为的道安从未在12点前入眠,这个被迫养成的习惯延续至今,“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我能够做几天几夜的银花丝也不觉得累,但那会儿既要管制作生产还要揪心设计销售,事务的繁琐等于又加了一层。”
好在,女儿王晓璐的支持与加入,让道安念叨了多年的“后继乏人”之困得以缓解,加之逐渐聚拢起一批愿意学、能吃苦、还爱银花丝的年轻人,尽管还不能与其他非遗技艺的全面开花媲美,但总算让道安有了“吾道不孤”之感。品质是品牌的生命之源,设计则堪为品牌的灵魂。更为重要的是,王晓璐一边学习、掌握、磨砺诸般工序,一边协助道安将传统中国风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以传统银花丝制作工艺结合当代设计手段与品牌创新体系,让由传统的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更趋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标准、生活方式。
于是,在成都文殊坊街上,道安的银花丝店面完美诠释着“小而美”之精髓,不大的店面里各种款式造型的银花丝作品引来众多游人、顾客的驻足与购买。蒸蒸日上的局面并未让道安有所松懈,她的现时想法是,“还是得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匠师出来,目前仍只有我能制作大型摆件,作品也是转眼就被藏家收走,得积攒一些精品出来,最好能支撑起一座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专属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更好了解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