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 瞄定高质量 推动新发展

2019-09-10 07:22杨兵杰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宁波高质量发展

杨兵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阶段的历史转向,已经成为新时代地方政府部门深刻把握和实践落实中央政治论断的重大课题。

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高质量,就是“五大理念”的发展,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是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有成效的发展,是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实现供求动态平衡的发展,是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动态性、长期性的工程,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方针。其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者素质提高、新发展理念和与之相匹配的新制度环境(新制度设计、政策设计以及政府管理方式)。

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灵活的体制机制、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等优势,宁波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外向型经济黄金发展期后,一跃成为东方国际大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5位,副省级城市第8位,2018年迈入“GDP万亿俱乐部”,人均GDP达2万美元。然而,受世界经济整体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要素等多重制约,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宁波长期依赖的以临港工业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港口大吞大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方式、以低成本高耗能高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高要素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生态要求、低附加水平、低利润竞争等不断倒逼经济发展动能的彻底转换。

当前宁波经济转型尚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关口,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尚不显著,制约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旧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发展结构、发展效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质量上的差距。

面对多重挤压困境,身处新时代的宁波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优势再造和涅槃重生,关键在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念,致力于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去年底,国家制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六大体系。今年初,浙江省制定出台《浙江省关于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意见》,提出12个方面60条高质量发展意见。近期,宁波市也已拟订《关于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实施意见(2019年版)》,提出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宁波66套“拳法”。新时代新征程,宁波应该瞄定高质量,推动新发展。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果不及时更换新观念、新思维,必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一针见血点明了理念對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一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速度规模情结“下台阶”,使质量效益情结“上台阶”,真正将经济发展动力从拼要素、拼资源、拼投入转换成靠创新、靠技术、靠人才,全面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彻底摒弃传统的、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自觉推动地方发展和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二是加快构建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探索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反映高质量发展水平层次、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性、创新动力,以及开放程度、环境质量、社会保障能力、社会和谐程度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建立针对各地各部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并科学设计相应的考核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使用机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三是强化改革容错免责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是根本动力。为此,要深入贯彻实施容错纠错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细则,细化容错纠错标准,规范完善容错纠错程序,加强容错纠错结果运用,提高对失败的容忍度,支持和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营造鼓励担当有为的良好氛围。四是建设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构建由高端研究机构和学者构成的“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智力资源聚合服务平台,依托智库机构对未来技术方向、产业分布、产能投资等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发布,引领宁波高质量发展方向。

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依靠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而应着力于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推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宁波而言,一是大力实施“246”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以推进重特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建设关键基础件(元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文体用品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争创“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城市。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支持宁波企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模式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优先发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培育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电子器件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5G商用、北斗应用等前沿产业,推进宁波软件园建设,创建特色型软件名城。三是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宁波港航物流、制造业、大宗商品、海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新价值创造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建立落后产能退出和产业升级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要素制约和执法监管等合法合规手段,有序推动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大对低效用地和城中村空置用地等存量土地的盘活整合和开发利用,清理制约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为高端优势产业腾让发展空间。

全面转换发展动能。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宁波经济增长加快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是推进科创资源引领集聚。以“一廊”(甬江科创大走廊)、“三城”(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智能成型技术、磁性材料及其应用等制造行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创国家级石墨烯创新中心;实施新能源汽车、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应用软件、种子种业、生产性服务业等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二是增强科研院所支撑能力。提出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体系方向,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工程,加快推进“四院、三校、两中心”建设,努力形成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企业大学和企业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成果推广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三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推动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工程,加强区县级科技大市场、“互联网+”科技大市场建设,发展科技交易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专业孵化建设,引入高端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场地、创业指导、资源获取、政策咨询、资本对接等服务,开展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实训,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面对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问题,应坚持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突破口,全力破除这一影响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研究支持科技银行提供各类科技信贷产品的政策措施,引进培育天使、创投等专业机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深入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展。二是提高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能力。探索政府产业基金项目投资市场化,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可转债等市场化方式投资标的公司。通过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基金管理团队。三是创新保险资金融资功能。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规模,完善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机制和融资租赁支持机制,吸引保险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发展产品研发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专利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四是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推进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设立本土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过桥转贷资金池等。五是发展直接融资。全方位实施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为核心的“凤凰行动”计划,鼓励骨干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和企业挂牌融资,拓展公司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债权融资。

加强内外开放协同。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驅动力。对宁波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大市而言,更要努力把港口最大资源、开放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尤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协同,通过开放发展倒逼改革、促进发展。一是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优化完善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方案,推动形成“一区多片”格局,确保成为浙江自贸区扩区的优先区。加快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宁波复制推广落地。深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框架下的自贸港建设研究。二是创建“一带一路”中国—意大利(宁波)园区。立足中意双方合作需求和特色优势,聚焦先进制造、经贸交流、文体旅游、科技创新、第三方市场等重点领域,引进实施一批合作的示范项目、重大平台。建立中意双边交流机制,制定中意双方合作项目清单,建立双边企业(项目)投资数据库,支持在甬意资企业增资扩产和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三是创新国际贸易展会。深化“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整合国际贸易创新资源,提升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对接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谋划提升国际会展水平和层次,建设以中东欧为特色的进口商品展销平台,以高水平会展平台推动形成国际贸易新高地。四是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合作为重点,积极创建浙沪合作示范区,深化创新和产业布局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杭绍甬一体化,推动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之江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和宁波的实体经济进行优势互补,争创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协同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全面参与浙江省大湾区建设。五是深化港城互动发展。持续提升宁波港口运营、国际化业务、水运资源、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水平,建设完善现代物流平台,进一步扩大港口发展优势;加强货运服务、船舶设计、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海事仲裁、法律和航运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市场主体的引进培育。

扩大社会高质量供给。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发展,宁波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已居全国前列,消费需求十分广阔,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着眼点,充分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是推进消费领域拓展。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服务消费,以及保险消费、信息消费、文化消费、进口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新热点。二是鼓励发展新零售。支持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发展零售创新孵化平台和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城市商圈建设一批集社交化、情景化和智能化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商圈。三是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推动百货店、大型超市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由传统销售商品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等复合型零售商转型;推动传统零售企业由商品销售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提升用户体验。四是推进商旅文融合联动。建立健全全市商旅文体会联动机制,加强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项目互联互动;推动重点区域内的商旅文体会设施与交通枢纽的开放与联通,打造体验式消费孵化环境。五是扩大中高端社会产品供给。以“三同”(同线同标同质)为重点方向,鼓励和引导外向型企业主动执行国内外最高产品标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赢市场,通过丰富和改善产品供给满足国内消费质量需求。

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度就是竞争力,就是软实力。优良的制度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抓手,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着力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以负面清单制度为导向,致力于消除市场准入的隐形障碍,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确立竞争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关注新兴产业“赢者通吃”带来的市场垄断,引导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提倡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管,加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大违规成本。二是强化要素资源统筹。深化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和土地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开发区(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提高公共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效能。三是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提倡创新资源的进出自由,全面消除阻碍创新要素顺畅有序流动的各种壁垒,着力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公共载体和交流空间,提供各种要素碰撞的机会,建设创新文化,致力于降低创业创新的风险,更大力度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四是健全产权制度体系。包括健全知识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数据信息等非传统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产权市场制度,促进各类产权作为资源配置要素自由流通。五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行政审批、行政监管等平台对接,健全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机制,积极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企业和个人信用为基础,政府信用为保障的制度健全、覆盖广泛、监督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六是持续提升审批效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审批环节的“减法”和审批效率的“加法”,推进构建“最多跑一次”长效化机制,进一步优化商事审批流程。七是全面打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深入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资本引才计划”,启动实施青年才俊储备计划,加大對顶尖人才、海外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快构建市区联动、部门联动、政府市场联动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以能力业绩考核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打造全国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作者为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宁波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