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性科研项目(《<山海经>植物专名研究》CX2019SP191)资助。
摘 要:《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植物,许多学者从现代中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证,但一些具有神奇药效的植物,是无法解释清楚的。鲁迅曾称《山海经》为“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巫书”的说法也很盛行。因此,笔者旨在从巫术角度分析《山海经》中有神奇药效的植物的药效来源。
关键词:《五臧山经》;植物;《金枝》
作者简介:徐可(1994-),女,满族,吉林省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02
山海经除了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以外,还涉及地理、天文、动植物、矿物、医疗卫生等方面,被称为古代人们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其中《五臧山经》 (以下简称《山经》)中提到的大量植物,前人多从现代中医药的角度去考证,如顾颉刚[1]率先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山海经》所载昆仑山脉[1], 胡亮[2]、芦净、赵建成[3]等人也相继进行考证。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山海经》所载多为远古之物,其中必然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山经》中具有神性的植物进行分析,解释其药效来源。
一、《金枝》中的“巫术”
作为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要讲一下弗雷泽的《金枝》,他在书中认为“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两者都认定事件的演变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4]而这种规律运用的合理就是科学,运用的不合理就产生了巫术。袁珂先生也曾称书中的“巫术”为“原始宗教”或“巫教”,因此笔者选择从巫术的角度来分析《山经》中的神奇植物。
巫术的建立依赖于两种思想原则,其中一种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的原则,称为“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是根据对“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是基于“认定事件的演变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5]其核心是认为通过模仿就可以实现想做的事,人们根据某些联系进行联想,进一步建立新的规律。
二、基于“顺势巫术”产生的疗效的植物
《山经》中植物的医疗方法有四种:食、佩、服、可以。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积累的植物药用功能知识,可以用科学角度来看待;一类是具有神力的药用植物,要用科学的双胞胎——巫术来解释。
2.1基于颜色联想的植物
根据颜色的联想在世界各个民族中都颇为常见,如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到古代印度人用黄色的牛和黄色的石头来治疗黄疸病。[6]通过某一事物颜色的特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山经》中也有这样的植物。
《西山经》的“芑”:“气壮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为,可以服马。”郭璞注曰:“以汁涂之,则马调良”,用芑的树叶涂在马的身上,马就容易调教好。芑树的汁液是红色的,就如鲜血一样。郭璞说,为了驱除邪气,用红色涂抹牛角,这曾是一种习俗。[7]
2.2基于植物特性联想的植物
“顺势巫术”的核心思想就是模拟,植物上的特性都是人们模仿的对象。他们根据“相似的东西产生相似的东西”的原则进行联想,于是一些植物就成了拥有神奇力量的植物。
《南山经》(䧿山)的“迷榖”: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其华四照”袁珂先生解释为“它的光华照耀四方”,[8]这是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由于它光华四照,闪亮夺目,因此顺势联想到佩带它能使人不迷路。另外,李丰懋在《神话的故乡——<山海经>》中也提到迷榖,“服佩在身反而令人不迷,这是因为接触之后,所生的出来的相反效果”。[9]他的意思是,迷榖“其华四照”令人目眩,但是佩戴它却可以使人不迷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基于对迷榖“其华四照”特点的一种顺势巫术。
植物与人联系最多的就是它的果实,人们相信通过果实所拥有的特点可以影响到人。《西次一經》(嶓冢之山)的“蓇蓉”,“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由于“蓇蓉”不结果,于是人食用后不能生子。这种“顺势巫术”也是很常见,加勒故人还持有这样的见解,一个女人如果吃了长在一束香蕉上的两根香蕉,她就将生下一对双胞胎。[10]
除了植物的果实以外,叶子也是可以进行联想的对象。《西山经》的“杜衡”,“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可以走马”的意思就是可以使马更有力气,杜衡之所以有这样的神力,与其叶片的形状有关。杜衡的叶子很像马蹄形状,俗称“马蹄香”,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卷二十六)》:“东方、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又谓之马蹄香也。”由于杜衡马蹄形的叶子,人们顺势联想到骏马强健有力的马蹄,使杜衡有了“走马”的功效。
2.3基于植物名称联想的植物
根据顺势巫术“同类相生”的原则,人们相信由于某种植物所具有的特性来影响某个人,这个人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那么这种特点也可以是植物的名称,因为名称中蕴含了某种寓意,使得这种植物拥有了这种神力。
除了从植物果实上进行顺势联想,我们也可以《南山经》(䧿山)的“祝餘”,“食之不飢”。“餘”有“丰足、宽裕”之义,许慎《说文解字》:“餘,饒也。”《庄子·养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也有“剩余”之义,《广雅·释诂四》:“餘,盈也。”根据这一种联系,人们认为这种食物吃了以后可以抵御饥饿。
《中山首经》(牛首之山)的“鬼草”,“服之不憂”。《玉篇·鬼部》:“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鬼之言歸也。又慧也。”,“服之不憂”袁珂先生解释为“吃了它可以使人解忧”。人们便顺势联想到食用“鬼草”可使人增长智慧,解人忧愁。
《中山六经》(姑媱之山)的“䔄草”,“帝女死焉,其名为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从“䍃”的字,往往有美好之义。《宋本广韵·霄韵》:“瑶,美玉。”《宋本广韵·霄韵》:“媱,美好。”大徐本《说文解字注》“蘨,草盛貌。”“䔄草”可以理解为美好的草或茂盛的草。“帝女”,袁珂先生认为《文选·高唐赋》注中的瑶姬神话乃䔄草神话演变,即瑶姬与“帝女”为同一人。《山海经》中对“帝女”形貌未做描绘,但据《高唐赋》及其姊妹篇《神女赋》,可知其是一位姣丽温柔的美貌女子。故先民认为源于瑶姬之精魂的“草”,人服用后亦可“媚于人”,即获得美丽容貌,“为人所爱”。[11]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系列上古时期具有药物功能的奇草异木,代表了古代先民的经验与智慧,是人们积累的植物药用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认定其为“巫书”的说法也不胜枚举,故有必要从巫术的角度来分析植物神力的来源。笔者在这里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还有待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 1982, (1): 1–10.
[2]胡亮.《山海经》药食两用植物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08(10):1226-1230.
[3]芦净,赵建成,杨艳秋,冯广平,田凯.《山海经·南山经》植物考[J].科学通报,2013.
[4][5][6](英)弗雷泽(FraZer,J.G.)著;徐育新等译. 金枝 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06.
[7]伊藤清司.《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08:109-110.
[8][1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7.
[10]李丰懋.神话的故乡——《山海经》[M].台北:时报出版社,19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