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
2017年底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以江苏宁波演艺集团创排的《呦呦鹿鸣》为代表的十部作品成为了新时期民族歌剧的革新之作,亮点颇多。本文从该剧的叙事创新和诗意追求入手,解析该剧的成功之道,期待更多更好地文艺佳作问世,为民族歌剧乃至文艺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从2017年开始,文化部召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设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和指导委员会,随后向全国各地发出评选优秀民族歌剧的通知。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之下,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涌现了一批受专家肯定、赢得观众赞誉的民族歌剧新剧目。其中,以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歌剧《呦呦鹿鸣》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为新时代现实题材歌剧掀起了一股清风。本文围绕该剧的叙事视点、舞台置景及歌剧的本土化融合几大方面,浅析民族歌剧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对民族歌剧的新时代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众多文艺形式中,歌剧作为西方古典艺术的代表,与同为话剧、舞剧等“舶来品”所不同的是,它对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以及戏剧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既要能唱,还得会演。因此,对当代的创作者及歌剧作品的视听呈现而言,要能反应时代真实的声音,讲述贴近人民群众的故事,传递善与美的人间真谛,可谓难上加难。2017年底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以江苏宁波演艺集团创排的《呦呦鹿鸣》为代表的十部作品成为了新时期民族歌剧的革新之作,亮点颇多。本文从该剧的叙事创新和诗意追求入手,解析该剧的成功之道,期待更多更好地文艺佳作问世,为民族歌剧乃至文艺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呦呦鹿鸣》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为原型,讲述了她作为入选BBC“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非凡的科学成就背后,其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平凡人生以及191次艰难实验最终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一同发现青蒿素的故事。
一、叙事创新:三重身份,穿越时空对话,讲述科学人生
本剧首先是叙事视点的创新。以屠呦呦的少年、青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三位演员分别扮演,讲述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人生故事。全剧共分两幕(每一幕各三场),整体沿着顺时的时间线发展,从介绍“屠哟哟”名字的由来到高考的医学志愿,从爱情的萌发到临危受命家庭事业难顾全,从190次的失败实验到以身试药遭遇误解、劝阻、到最后获得成功。剧中,三重时间段的屠呦呦同台对话,抑或老年屠呦呦和中年屠呦呦的扮演者穿插交替出现,展开穿越时空的回望、凝视和对话,这样的多维叙述视点,为观众带来了戏剧的“间离”享受。在真实的科学家屠呦呦与其三重年龄段的扮演者、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了真实人物—阐释者—接受者的三角关系。观众跟随不同的叙述视点,在阐释者和接受者之间自由切换与游走。这是对传统叙事单一视点最大的创新。舞台上的三个“我”(屠呦呦扮演者)和台下无数的“我”在剧情的发展推动下产生了合力,相互作用,多次走进科学家的不同人生阶段,最终达到深入理解其内心世界的目的。
二、诗意追求:岁月切片的视觉再现,内心理想的听觉升华
歌剧的核心是音乐,是唱出来的故事。有了良好的叙事做铺垫,丰富的曲式与演唱方式则更为本剧添砖加瓦。加之高科技的旋转舞台可视化呈现提取青蒿草的绿野山坡,用纱幕隔断形成画中画的影视作品景深效果,本剧的诗意追求可谓匠心独运。古往今来,诗意是无数文艺作品追求的境界,因为人类离不开诗。这里指的不是狹义的文学范畴的诗歌,而是广义的诗,是人生的隐喻,是人类消解坚硬和残酷现实的武器。本剧虽然是歌剧,但试图在传递着这种诗意。
1.可以看的诗:旋转舞台呦呦青蒿,纱幕隔断画中畫
首先,本剧是可以看的诗。以旋转的青蒿草置景舞台为例,全剧围绕科学家发现青蒿草、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多次出现青蒿的道具置景,且由少年、中年、老年三代屠呦呦扮演者首尾呼应同框出现在青蒿草的绿野山坡中,既强化了“呦呦”名字的来历——与中医药草的姻缘,又点出了本剧的主题——科学家崇高的理想与艰辛的日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剧有两处视觉再现岁月切片,营造主人公人生境界的诗意处理。第一处是在讲述战火纷飞的越战前线和疟疾肆虐的黑暗时,覆盖整个舞台的纱幕隔断并辅以全息三维投影营造人为战争与生物战争的双重恐怖氛围。第二处是屠呦呦以身试药被隔离在实验室的两场戏,舞台右侧搭建小型实验室空间并辅以群像人物的前、中、后多层次调度实现景深效果。纱幕隔断的技术层面也许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通过光影和人物前中后景的穿梭表演实现视觉的丰富调度,便能形成画中画的效果,紧紧抓住观众的兴趣,跟随舞台元素变化进入戏剧内核。
2.可以听的诗:交响曲与圆舞曲共舞,合唱与对唱齐飞
更重要的是,本剧是可以听的诗。不仅仅因为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因为歌剧的核心是音乐,音乐就是诗的绝佳载体。本剧由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作曲,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导演,中央歌剧院朱曼指挥,著名歌唱家吕薇饰演中年屠呦呦,以及数百位优秀的歌剧艺术工作者担当表演。从首尾呼应的老、少屠呦呦对唱,到开篇的屠呦呦父女对唱,从高考同学们填报志愿,到青春期爱情的萌发,从深夜加班回家丈夫的埋怨,到实验室以身试药之前领导同事们的劝阻……对唱与合唱、齐唱与轮唱,还有领唱与独唱,不同的演唱方式灵活交替进行,时而清丽婉转,时而雄浑粗犷,交响曲、圆舞曲、宣叙调、咏叹调,多声部管弦乐和人声构成的立体声创造了音乐平行蒙太奇的效果。
其中,表达体弱多病的童年自怨自艾,中医药蕴藏天地的秘密,让人起死回生,高考时填志愿的理想大讨论和人生抉择,星辰闪耀的夜晚,二人定下誓约,以身试药之前被多方劝阻甚至误解……这些段落中皆有圆舞曲的节奏感,却配合白话文的诉说感,一改传统格局“曲高和寡”的距离感,给人十分接地气的交流感。比如夫妻二人意见不合,屠呦呦以身试药心意已决,丈夫再三劝阻,二人对唱“忘不了……”,将歌剧进行了巧妙雅俗融合。再者,多处排比、顶针的修辞,押韵的处理等,都增添了叙事的诗意。二人定情之晚,月下相拥的背影,歌词唱到:“今夜星辰最美。今夜星辰最亮,今夜流光溢彩,今夜华灯初……烛光映着星光,星光闪在天上,天上散着温馨,温馨暖了心房。”还有老年屠呦呦穿插在第一幕结尾,作为“旁白”叙述和承上启下作用,回应青年屠呦呦的高考理想和人生志愿的唱段:“春天里,沃土里,草原上,天空上,还记得你的梦吗,是否在心里荡漾……”这是青春的记忆,是回荡在耳旁的誓言,也是心中不灭的科学信念。
为了歌剧的民族性与本土性创新,本剧还部分保留了屠呦呦的家乡方言,在展现亲情和爱情的温情部分,都大胆使用了方言演唱。全剧通过多维视点、画中画舞台及声音蒙太奇等技术与艺术的创新,讲述了屠呦呦平凡的人生和不平凡的科学事业。作为民族歌剧的新时期代表作,虽然离走向世界歌剧的最高舞台还有一定距离,但《呦呦鹿鸣》的大胆艺术追求已经为当今的民族歌剧发展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