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发
才女林徽因认为,建筑是美学的、艺术的、诗意的。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康有句话与之异曲同工:“把建筑的出现视为人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表达。”
春秋时期,建筑也成了先贤百家争鸣的范畴,持明显对立的是法家和儒家。法家认为,建筑的意义应只在于适用,“不求其美”“不求其大”“避燥湿寒暑而已”。儒家却注重建筑的教化功能,认为建筑是身份、品质的象征,比如体现君王权威的宫殿,应该“大壮”。
虽然儒学建筑观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却是先哲第一次赋予建筑的表达功能。至秦汉时期,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木构架体系基本形成,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和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使房屋的其他构造从使用价值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起到装饰作用,让民俗风情在生活环境中得到更多施展的空间。
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联合申报的四大技艺之一,让世人再一次为这种在闽南俗称为“古厝”的传统建筑,以及其身怀的绝技所惊艳。
闽南古厝主体由砖、木、石构造,秀丽雅致,清晰稳重,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由“斗拱”和“栋路”组成的飞檐上,燕飞龙旋。“无木不雕,无石不刻”,一砖一瓦总关情,更兼那“庭院深深”,把闽南人所追求的和谐美和深邃美鲜活地呈现出来。
2015年12月12日,山水灵秀的闽南大地一片冬日暖阳。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在黛山蓝波的装饰下,犹如一位温婉倩丽的姑娘,风情万种。当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泉州西湖之畔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中国·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习基地”授牌仪式。
研习基地重在传承闽南古厝的建筑文化——美好的建筑都承载着时代美学和民族基因。古罗马式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的建筑风格,雄浑凝重,形式多样。哥特式建筑是夸张的、奇特的、复杂的,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浪漫的气息,还有一丝崇高的色彩。巴洛克式建筑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正如它的原意一样奇异古怪,更有古典主义称之为离经叛道。
闽南古厝承载着怎样的时代和民族风范呢?杨阿苗故居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那么新鲜,每次回忆起来,都如初见一般美好。这座故居是闽南“皇宫起”代表作,第一次见到它时,我就被它的精美和博大所征服。那红砖红瓦,在阳光下是那么的光彩夺目。那色彩斑斓的装饰,也融入了古罗马和西亚阿拉伯风格,从上到下满饰雕塑,让人目不暇接,宛如一位古典华丽的贵夫人。
还有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蔡氏古民居,也是一座接地气、扬人气的人文建筑群。作为一座棋盘型闽南传统建筑大观园,它不单是砖木石的营造堆砌,更是民俗文化、闽南精神的实体展现。这里尊卑主次的结构,以及色彩鲜明的图案,缤纷繁杂的雕塑,催人奋进的对联,所展现的,是齐家报国、崇德尚礼的文化符号。这里不仅是宜居宜业的居室,还是一座提振精神的家园。近两年,去过两次漳州埭美古村落。第一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用心感受这里的古厝、阳光、树木、空气和河流。第二次是带着一颗纯粹的心来观赏,走过整齐划一的廊巷,欣赏和睦的家风,以及和美的景致,舒畅的宁静如环村清流一样渗透全身细胞。
在这个争论老人跌倒扶与不扶,热议孩子需要虎爸狼妈还是慈爹良母,甚至出台关照老人的“常回家看看”法规的浮躁社会,父贤子孝,乡里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显得有些奢侈。和睦、和谐、友爱原本是人类社会的本真和本能,可是,在利益的促使下,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缺失信仰的乱象。埭美古建筑群民居“一张规划图管500年”,将“和美人文”延伸至今,祖先营造规划的良苦用心,可谓匠心独运。
在城市化摧枯拉朽的进程中,许多传统影像都幻化成现代速度的掠影。而越来越显宝贵的,是承载着闽南乡愁的一座座色彩鲜艳的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盛行于泉州、厦门、漳州闽南文化圈,辐射至周边的莆田、仙游等地。闽南人通过宋时先后崛起的刺桐港、月港、厦门港,源源不断地向外移民,特别是中国台湾和南洋诸地。该技艺也随着闽南人的海外播迁,传至港澳台和世界各国。
随着近代闽南人与海外各地的密切往来,域外文化也对传统建筑的营造施以反作用力。因此,在此边睡地区,闽南古厝兼具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和南洋元素、西洋元素、西亚元素。观光客如果不把镜头对准传统建筑,如北京胡同、苏州园林、潇湘岳阳楼等,可能会分不清楚位于哪個城市。越热闹越繁荣的城市,更是有“脸盲”之惑。因为它们所有建筑结构都是西式的,所有的大楼都是玻璃帷幕及钢骨结构。
“皇宫起”闽南古厝正是闽南地域的标志性象征,外地人来泉州、漳州、厦门,看到她就会感受到文化情感的延续。闽南人深谙建筑与情感、文化的微妙联系,没有生命的砖头、石头和木头,也因世世代代的“家国梦”,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从最初的巧妙布局到最后的瑰丽装饰,闽南工匠都注入“兴家”与“报国”的激情,闽南人家都融入“齐家”与“平天下”情调,激奋着一代又一代古厝后人修身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