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下英语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2019-09-10 07:22郭滨曾亚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导师制教育管理

郭滨 曾亚平

摘  要:基于对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导师制实行情况的调查,探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下教育管理模式。从导师制的内涵、导师制的具体实施、适时反馈、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导师制;教育管理;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109-05

导师制由来已久。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次提出并实践。19世纪末,导师制才在本科生教育中被运用。20世纪初,在中国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内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个别性导师课为指导方式,以导师指导过程中师生交流与思维碰撞为核心的学术精英的教学制度。[1]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以导师为“龙头”,将专业教育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把传授专业知识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有效结合,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采用“1+1+n”模式,即两个“1”分别表示各年级辅导员和素质及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的班主任,而“n”是指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需要通过双向选择,聘任专业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就业导师、榜样导师、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直至毕业。[2]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第一届“导师制”由全体教职员工抽签选取学生加以指导,规定导师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并发放记录本记录谈话内容,学生的专业四级、八级成绩以及就业情况直接与导师们的业绩挂钩。2015年,学院对导师制度建设又做了相应调整,由学生抽签选取导师,并采用纸质版的表格,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谈话内容,并附上图片或其他佐证材料如qq聊天记录等。这样学生的自主权、导师制的实际操作性增强了。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一、调查实施与结果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针对湖南农业大学2015级英语专业83名学生展开。问卷包括选择题10个和自主问答2个。选择题内容涉及对导师、性别、年龄、性格,导师指导频率、指导内容,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等。两个主观题具体为“学生心目中的最佳导师形象”和“最期待导师给予学生哪些方面的指导”等。

2.调查结果: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08名在职员工均承担导师工作,其中包括英语教师92名,行政人员16名(包括双肩挑的教师)。从对2015级学生的调查看,82%的学生的导师都是英语教师,且为女性教师。导师的年龄60%都在30-45岁之间。关于导师的性格(此题不限单项选择),88%的学生认为导师性格温和、平易近人。48%的学生认为导师热情大方。12%的学生认为导师严肃、不易接近。关于与导师见面交流的频率,60%的学生选取了一期一次。32%的学生选择一月一次,只有8%的学生与导师交流是一期多次。交流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生活上的指导,对于英语知识检测、英语技能训练的内容师生交流并不多。主动与导师交流的学生占比64%。55.3%的学生有时会跟导师交流生活或学习上的难题,而44.7%学生不会与导师主动交流。59.2%的学生会以导师为榜样。在主观部分的答题中,学生心目中的导师形象依次排序为:平易近人、温柔善良(和善)>专业能力强、专业素养高>耐心、细心>优雅大方、与同时代并进>处事严谨、做事方法科学>言传身教>有自己的见解>有追求>给学生自由、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于学生期待与导师交流的内容,学生最关心的是导师能够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其次是时刻鞭策学生努力的方向、抓住学习重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的导师是行政人员);还有的学生期待导师指导学习实践、实习指导、参与竞赛以及就业形势分析、考研方面的经验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关于交流的形式,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老师还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如qq或微信指导。不仅有小组之间交流,还可以有一对一的指导。关于指导频率,学生认为一月一次较为适宜,一期多次(6-8次)为好。他们期许导师与学生经常保持联系,让学生更感受到导师的关爱。通过进一步归整分析问卷,课题组发现: 18%的学生的导师为行政人员,得不到英语老师学习上的指导;平易近人的老师更让学生青睐;专业素养高、心态积极乐观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英语交际能力。

课题组还采取抽样访谈的形式(对象为学生和专业教师),进一步探究有关问题,结果发现: 73.33%学生关于学分制以及选课的问题茫然;20.15%学生学习被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上缺乏创新性;48.54%学生对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竞赛(英语专业竞赛)以及大学生科创不太了解,科创意识较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导师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导师指导的热情有待提高。

二、“1+1+5”英语专业导师制下教育管理模式

英国的导师会对学生提供各种辅导、帮助,其工作目的就是想办法接近学生,积极与之进行思想交流,有效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满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求,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英国导师制的特点有:导师是每一名从业教师及科研人员终身从事的职业。学生事务制度完善,导师是开展学生事务的主要力量。导师职责明晰,工作内容宽泛,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注重个人导师的业内培训、培养和奖惩,[3]这可以简化为:导师=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成就学生+提高自身。基于英国导师制,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导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下英语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为“1+1+5”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即“一位行政负责人+一位辅导员(班主任)+五位英语专业教师”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管理部門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英语教师三方共同来承担导师职责,并采用班级、小组和个人为单位的层级形式,并按照学生学业的四个阶段导师们予以分级管理模式。领导班子带头管理、统管全局,辅导员和英语教师加以辅助,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三方面的关爱与监督。形式上则采用班级、小组和个人为单位分级式管理。一对一的导师制变为三对一导师制,单一的导师制变为多方管理制,班级配备部门负责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形成以班级为大单位、小组为小单位和个人为主体单位的教育管理模式。让每个班级配备5位英语教师,学生分组接收英语专业教师的指导,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专业指导。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模式,构成相互监督相互依存的关系。行政领导主动带头、统筹全局;教辅人员生活关爱、制度严管和专业教师学术指导;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这有利于导师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没有多方监督就没有比较,没有相互借鉴就没有进步,这对于学生认知情感的提高,特别是学业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以一个30人的英语专业班为例,其导师制下教育管理模式图可以表示如图1所示。

三、建议

“1+1+5”导师制下教育管理模式,涉及院系负责人带头管理班级,教辅人员充当班主任,专业教师五人一组,分别指导一个班的6人小组,让每位学生充分得到来自三方导师的关爱,并且在班级中明确自己、小组和班级的职责,让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们更具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是明确各级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职责涵盖很广,它涉及到有关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学习、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倾情指导。在面对面指导时,导师们要善于用生动的实例传播正能量,在精神层面上给予指导、鼓励,行政负责人在学年之初和结束时要参与班级会议,有效行使监督使命,辅导员作为班主任更应定期参加班会给与学生道德上的指引和生活上的关怀,侧重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言行规范等方面给与指导;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工作,不定期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重视其自主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指导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又不是完全割离,既要有共同遵循的职责,又要有各自具体的职责。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各级导师的总职责是全面了解四项内容,进行适时指导。具体如表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学生加强研学活动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中的内容。研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设计、执行以及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模式。霍光伟等[4]对研学活动提出了几条建议:基于BOPPPS模型的 seminar研学活动;多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专业知识竞赛、英语科技译丛以及论文发表等)。这些研学活动能有效丰富和充实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的业余生活。

指导学生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等方面,专业教师导师们更要注重不同阶段的侧重点,让学生尽早明晰各个阶段的冲刺目标。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具体的指导内容可细化为如表2所示。

二是加强导师培训。导师应该在专业素养上不断提高,要培养其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当徒弟对导师的信任程度较高时,导师通过导师制向徒弟的知识转移效果和导师制对徒弟工作压力的减轻效果更加明显[5]。在工作态度方面,导师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不但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Ragins & Scandura, 1999),产生心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Bozinoelos, 2004),而且能提升幸福感和组织承诺(Chun et al. 2012)。 现有研究从情感、学习、激励、社会交换和角色压力等视角解释了组织导师制影响结果变量的中介作用机制。[6]定期开展导师交流,院系负责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交流以及班级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针对某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或针对某个成绩基础薄弱或认知情感力不强的学生,导师们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个班的五位专业教师导师可以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取长补短,一方面能促进教师兼得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提高其认知情感力。

三是完善对导师的评定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关于现行导师制,学院采取与专四、专八和就业层次不同来对待教师的年终奖励,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一些认真负责的导师虽与其学生交流颇多,关爱颇多,但专八对一些学生来说存在困难,因此单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导师的工作不太全面。有三点建议:1.评价导师可以设立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標包含班级学生过级率、违纪律率、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本科生参加科创、发表论文的数量、本科生获奖情况等;定性指标可以涵盖导师工作积极性(与学生交流次数、谈话内容、辅导情况等)以及学生学期末对导师的满意度等。2.对于三方导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行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建议量化来评价,如检测其下班的次数、参与班级会议的次数和学生谈心的次数等。专业导师主要通过学生班级班长、小组和个人的评价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3.如果评价包含学生、管理者和同行之间的三方评价,那么应以学生评价为主。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查或走访、座谈了解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导师的工作情况。辅导员或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了解各自的导师工作执行情况,互相监督、互为评定。评价要客观、公正,在对导师的评价中,课题组参考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对任课老师的网络评价体系的调查,发现有个别的学生评价不客观,导致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这对认真负责、做事严谨的老师是不公平的。因此,对于导师的的评价,只要90%以上的学生认可,即一个班级有27位学生认可,一个小组有4人认可,评价结果才会令人信服。

四是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关于对导师奖励机制,要以激发导师的积极性为主,奖励那些真正做实事、受到学生好评、特别是在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中起积极作用的导师。另外,增设评价激励制度,对学生满意度达到学院前十名的予以奖励,并设立“优秀导师”称号。

五是完善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模式。在进行指导时,导师通常采用传统的交流方法——面对面谈心。黄广芳[7]总结了国外教师导师制,代表性有两模式,即:传统指导模式与网络指导模式。传统指导模式是一种二元关系,即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导师往往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乐于助人,这是传统的督导型、传统型导师模式。网络指导模式更加灵活,在信息共享与支持等方面参与、交换和分享,创造了一种平等和谐、优势互补的合作空间。认知学徒模式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师学习文化,一般包括建模、训练、搭脚手架、反思等,运用到教学中就成为了示范课、辅导、支持与反思性交流。尊重、理解与互助的友好关系。建立网络平台,开展认知学徒模式学习交流,定期进行辅导和反思,让指导和交流更加认知化、科技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与其实[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9):22-24.

[2]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7):151-153.

[3]夏晓红.从英国导师制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 (1):46-48.

[4]霍光伟,宋彦涛,等.课外研学活动中融入导师制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 (32):176-177.

[5]Fleig-Palmer M.M. & Schioorman F.D. Trust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oring nd knowldge transfer  Journal of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11,18(3):334-343.

[6]黄思行,黄亮.组织导师制研究述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 (13):13-19.

[7]黄广芳.国外教师导师制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J].社会科学家, 2010 (7):125-128.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生导师制教育管理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研讨式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用的探究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