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沂蒙山小调》的历史源头与发展流变

2019-09-10 05:30朱长甜
青年生活 2019年31期
关键词:音调

朱长甜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淌着千年的音乐长河,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音乐文化是千年长河的河流分支,流淌中国传统清新柔和、淡雅务实的美学精神。山东民谣素材多样、形式多种,是各族人民多元文化的转化 , 在中华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流传于山东的鲁西南与东南地区的民歌,最能体现出山东劳动者纯朴民风、豁达个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子当属《沂蒙山小调》,因其动人的曲调,简单的词句,使得很多人对沂蒙山区展现出热爱,它已是沂蒙地区与外界沟通的“名片”。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方面:探讨《沂蒙山小调》音调的来源,是山东民歌,还是河北民歌或者东北民歌。第二方面:对《沂蒙山小调》的各种曲目变体及其产生背景展开阐释。

关键词: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音调;

一、沂蒙山小调的历史渊源

《沂蒙山小调》作为一首山东民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为革命创作歌曲,有学者认为是填词歌曲,但是大多数学者默认此歌由民歌曲调作词、作曲创作的歌曲。资料表明《沂蒙山小调》问世于临沂费县的蒙山上,由当年的李林和阮若珊两位同志根据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反对黄沙会》为雏形创作而成。

二.《沂蒙山小调》与河北民歌关系

1982年,苗晶发表了《山东民歌与外省民歌的交流》一文[1],明确的指出了《沂蒙山小调》曲调旋律与河北民歌、东北民歌有很大的关系。《沂蒙山小调》此曲者李林说到原曲是从一位逃荒到东北的山东人那里听来的。由此曲晶大胆的指出《沂蒙山小调》确实有河北民歌《小白菜》(谱例1)的曲调的雏形,并且有东北民歌的影子。

1993年,方萌发表了《〈沂蒙山小调〉民歌原型考》一文[2],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东北民歌《新年新月打新春》、《墙里栽花墙外开》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有着密切关系。首先相同点的地方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上都同为徵调、一段体四乐句结构,结束音上也相同。音乐风格,音乐走向,表达的情感也大致相同。不同点只在节拍上面。《沂蒙山小调》为四四拍《新年新月打新春》为四二。虽然拍子不同但是经过对比发现这两首曲子每个乐句的结尾相对照,竟然十分相似。《墙里栽花墙外开》(谱例3)为弱起拍子,与评剧的慢板相对比别有一份韵味。通过以上简要分析,可见这三首曲调如出一橄,所差无几,可以说,这是同一曲调衍更的结果。

1993年王希彦为证实吕金藻所说的错误《沂蒙山小调》不是山东民歌发表了《〈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就吕金藻同志“正名”一文再正名》一文。文中反对了吕金藻的观点,说明《沂蒙山小调》可能为创作歌曲,找到了歌曲的原型——山东聊城民歌《猜花》(谱例4)(见1962年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山东民间歌曲选》)。这首歌的框架与《沂蒙山小调》也比较相似,但尾句落音不同, 据此完全可以推测,《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就是在这类山东曲调的框架上整理成的,而这类民歌可以说就是它的原型。

《沂蒙山小调》的发展及演变

《沂蒙山小调》诞生至今已经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从战争年代到现在的和平时期,人们还在传唱着。《沂蒙山小调》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像很多的翻唱、改编钢琴曲、电影配乐、改编的歌剧等等。下面笔者就曾对出现的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进行整理与归纳。

1.改编歌曲——《反黄沙会》

1939年沂蒙山革命边区处在纷乱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当地的黑恶势力组成黄沙会,不断对共产党与人民进行压迫与斗争,严重的阻碍了抗日的进行。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人士共同采取武力解决了黄沙会,在此期间抗大分校的李林与阮若珊创作了这一首《反黄沙会》。《反黄沙会》这首歌曲一共11个小结,四三拍。正是当今《沂蒙山小调》(谱例6)的雏形,同时也是以后的各种变形歌曲的雏形。

《沂蒙山小调》却更被大家所认同。同时这首歌被演绎过诸多的版本,其中彭丽媛最具有代表性。彭丽媛身为山东的歌唱家,更好的演绎了什么是山东风味的歌曲。她的演唱声音柔美,体现出《沂蒙山小调》颂扬的沂蒙风光。在歌曲的细节处理上更能体现出民族风格性,例如,在单字的处理上。第三句“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中的“上”字加入了上滑音,体现出了沂蒙人民的自豪感,还有很多儿话音,唱出了沂蒙人民的内心欢喜。

3.沂蒙山小调在电影中的运用

《沂蒙山小调》最早出现在电影中作为音乐是在1952年,在电影《南征北战》作为一小段电影配乐,电影中仅仅出现2次。《沂蒙山小调》为电影插曲,歌词稍有不同。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改变之后的歌词与《毛主席领导的好》的歌词极为相似,实际上是它的歌詞的改编,这里突出了“毛主席”,也突出了“解放区的军民”,与影片的题材内容相吻合。

2018年又一部歌剧横空出世,在新中国迅速的引起反响,那就是歌剧《沂蒙山》。歌剧《沂蒙山》,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该剧以沂蒙山根据地持续发展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主要叙述了普通村民海棠,从最开始只想过自己的幸福生活,逐步转变为努力支前、自觉投身抗战岁月的忠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描绘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艺术展现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独特意义,表达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总结

山东民歌、东北民歌、河北民歌三个地方的民歌都有相似的音调,难以判断到底是来源与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可以称《沂蒙山小调》是源于山东民歌、东北民歌、河北民歌三个地方的同宗民歌。山东沂蒙民歌,在山东优秀的音乐文化源泉里产生、流传,可以说它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化。现代人不断的进行改编、创作,无一不把这种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苗晶. 山东民歌与外省民歌的交流[J].齐鲁艺苑. 1982(S2)

[2] 方萌.《沂蒙山小调》民歌原型考[J].人民音乐. 1993(01)

[3] 赵桂秋.你不可不知的沂蒙民歌——《王禅修仙在云蒙山》[J]. 音乐生活. 2007(04)

[4] 陈林树.《小白菜》与《沂蒙山小调》[J]. 中国音乐. 2007(04)

猜你喜欢
音调
辨析声音的三个特性
辨析声音的三个特性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音调语言让人更有乐感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从音调角度分析日语终助词「よ」的语用功能及教学对策
十堰船夫号子艺术特征浅析
“音调与频率关系”的演示实验设计
神奇的“水瓶琴”
有只小狗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