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溉
摘 要:在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育教学也因此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多元个性发展。多元教学策略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将多元教学策略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探究型教学、分层化教学两个主要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元教学策略运用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多元教学策略;运用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同时也意味着高中数学面临着全新任务与更高的要求,即转变过去单向传输式的教学倾向,强调和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多元教学策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从现实学情出发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将多元化的、创新型的教学策略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探究型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型教学主张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实践探究中逐渐理解知识的本质内容与内在规律。
1.注重课堂提问,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注重课堂提问,并根据数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来合理设计问题,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使得问题的提出可以充分調动学生的思考动机,触发学生的求追欲望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对问题展开分析、思考、推理与探究。
例如,在教授《指数函数》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笔者根据本节所学的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们有目的的进行学习,问题如下:思考函数的性质包括哪些?如何探索指数函数的性质?y=2x和y=3x都是增函数,都过点(0,1),在同一坐标系内,如何确定它们的两个相对位置呢?当学生们面对笔者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他们的思考动机立即被激发起来,开始对问题展开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注重课堂提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归宿,也是展开探究的基本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应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地将知识教学局限于教材和课本之中,而是要积极地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手脑并用,从操作中发散思维、深入探究。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展开实践探究,发展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探究问题,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手工实践活动。通过手工实践课程,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空间结合体的结构,并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分层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需求
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教育形式,分层教学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尝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科学的划分层次,并根据层次来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提出层次性的教学要求、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化的教学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达到人人进步的理想境界。
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部分知识时,由于高中阶段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的理解速度分化明显,为了满足所有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笔者展开了分层教学法。首先,笔者根据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水平,将学生们进行了分层,学习水平在上游的学生划分至A层,学习水平中游的学生划分至B层,最后,学生水平在下游的学生划分至C层。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笔者为他们布置了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分层化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差异需求。
总而言之,多元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做出必然选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高中数学教师仍需要以科学的观念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运用探究型教学、分层化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充分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君卿.多元教学策略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28-129.
[2] 何锦子.高中数学课程多元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