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龙 李银春
摘要:湘潭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資源,在国家号召各地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大背景下,湘潭地区相关部门要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本地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建立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同时结合《关于支持湘潭(韶山)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的有利政策引导,充分发掘湘潭地区的整体旅游优势,将全域旅游与旅游资源的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真正将其打造成一项富民工作、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以及政治工程。基于此,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探索了湘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旨在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全域旅游;湘潭地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截止到2018年,湘潭市在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对全市旅游行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协调,真正从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实现了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质的跨越,一举成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以旅游业发展为基点,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平稳快速发展。在其它行业整体发展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各项运行指标都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湘潭市还重点打造了一大批星级旅游品牌项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湘潭保税商品中心、昭山途居露营基地以及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等,都深受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湘潭市经济发展的重压支柱。全域旅游的发展既促进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又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湘潭地区的嬗变。
一、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将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同时协调相关因素与之匹配,比如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文明素质、政策法规、相关周边产业、旅游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等都需要进行综合优化与提升,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这就是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要将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以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新模式。
将地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以旅游业发展为核心,高度关联其它相关产业,实现行业资源、信息与用户高度共享与流通。当然,旅游体系的整体完善还离不开地方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帮助。
经济社会资源是实现全域旅游稳定健康发展目标的核心资源,在进行全域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关键是将相关的所用资源进行合理优化与整合,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同时还要加快新业态的培育,不断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近几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其核心也是实现旅游相关产业的高效融合发展。
二、湘潭市红色旅游资源概述
从全国范围来看,湘潭的红色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袖毛泽东就出生在这里,毛泽东纪念园、诗词碑林、滴水洞以及其故居都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与此同时,彭德怀、陈赓、谭政、罗亦农以及黄公略等共产党高级将领都在这里出生,其中彭德怀纪念馆被列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湘潭不仅培育了开国抗战的许多将领,同时还拥有箫三、黎锦熙、齐白石等大批文化名人,形成了红色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的繁荣景象。韶山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同时,湘潭市还有很多的旅游文化资源亟待开发,比如隐山的“湖湘学派”之源、壶山胜迹、鲁班殿、秋瑾故居、文庙、关圣殿、昭山寺等,都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辖区内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山水晴岚”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长株潭三市的交汇处的昭山地区;作为新兴旅游开发地区的水府庙旅游开发区,已经成为湖南省级B类旅游资源,目前全省范围内与此类似的旅游资源共有19处。烟雾飘渺、山峦倒影、碧波荡漾的水府庙旅游景区是它留给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最深刻印象,景区内共有大小岛屿34个,水域面积共计6.7万余亩。湘潭市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湘潭地区还要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掘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湘潭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阶段,各地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同时,都在寻找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湘潭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以及文化资源,在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要充分抓住本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
(一)创建旅游品牌,游客收入双丰收
近年来,湘潭市各级旅游部门都紧紧以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为指引,不断拓展本地区的旅游新业态,呈现出以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为辅,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开发局面。“千里湘江第一湾”是湘潭地区近期推出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希望以此项目为基点,继续推进地区旅游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湘潭地区三年来在全域旅游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从相关的旅游项目以及数据上可以非常客观的反映出来。比如,已经有累积将近三万数量的游客前往一期建成的途居昭山国际房车露营地,可以预见项目全部完成后接待游客量会有更大的增长;城市海景水上乐园在夏季的旅游市场表现也非常强势,营收超过两亿元且创纪录的接待游客达到45万人次;另外湘潭保税商品中心仅在国庆小长假内就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从2018年6月份项目运营以来,已有逾百万的旅客慕名而来,一览窑湾历史文化街的风采。
数据显示,湘潭市2018年在旅游业方面的发展速度总体高于全省平均值,不仅提前超额完成了2018年制定的全年旅游发展任务,还在旅游总收入与接待游客数量方面双双排入全省前五名。目前湘潭市已经有多处景点入选国家AAA级景区,比如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齐白石纪念馆、“千里湘江第一湾”沿线的湘潭市博物馆、万楼景区、九华湖·德文化园以及昭山城市海景水上乐园等。在省级景观质量评定标准下,盘龙大观园已经开始进入国家5A级景区申报阶段;昭山、湘乡以及湘潭县都已经成为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单位。省内旅游周边企业的发展也很喜人,包括一个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毛家食品,还有两家企业已经分别入选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它们分别是湘乡市生庐·洋潭里与湘潭县的梅林山庄。
(2)“旅游+”再发力,经济就业齐发展
湘潭市在2018年以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120周年为契机,进行了各类相关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彭德怀同志的出生地湘潭县乌石镇参观,在此过程中带动了周边特色小镇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湘潭市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这种以点带面的方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湘潭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仅仅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从2016年开始,湘潭各级部门都在其它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上发力,以“旅游+”为产业融合的核心策略,深入挖掘不同产业的内在优势,实现与本地旅游优质资源的有效对接,尤其是住宿、餐饮业等相关行业更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带动更多人就业。毛泽东同志的诞生地韶山充分挖掘红色旅游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实景演出,融合人文、生态、乡村等多种因素,带动了红色旅游业协调发展,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都慕名而来。
全域旅游能够使旅游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因为融合了教育、科技、装备制造业、工业、农业、水利、文化以及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成果,所以湘潭地区的红色旅游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域旅游为湘潭红色旅游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融合了自然生态、文化观光、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让游客不仅能够到毛家食品、万利隆进行生产过程参观,到湘乡水府旅游区、盘龙大观园领略自然风景,还可以充分感受韶山的红色气息。
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湘潭市已经连续斩获“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三个荣誉称号,在红色旅游及全域旅游方面实现了转型跨越发展。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湘潭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推动红色旅游多元融合发展
除了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等传统的旅游资源外,湘潭地区在旅游业当中还加入了很多科技元素。比如,游客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利用光影与虚拟技术可以还原毛泽东当时挑灯夜读的情景,重现三大解放战役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广大旅游爱好者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感知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精神。为了让游客能够对特色植物成长有一个可视化的记录,新型高端射影技术被引进农业旅游当中。这些创意旅游模式将湘潭旅游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为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与游客数量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经济条件下,发展旅游业要秉承创新融合的思路。以湘潭地区的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为抓手,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深入挖掘自然风景、古迹名胜的人文内涵,将周边的乡镇旅游资源吸引调动起来。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加入生态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以及游学旅游的新型旅游理念,在韶山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逐步由定点游、半日游向一日游、定点游来过渡。同时,窑湾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与湘潭城区文化旅游项目在同步加紧建设过程中,将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有机整合到城区文化旅游文化圈的拓展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尤其是可以对湘潭市的沿江风光带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古、俗、绿、红融合发展的文化旅游圈,提升湘潭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硬件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提升上,还需要深入挖掘相关旅游资源后面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内涵,弘扬其所延续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永葆红色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使其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与时代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人文效益的有机统一,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与人民考验的经典文化工程。
(二)红色旅游与区域旅游两手抓
湘潭市目前在进行全域旅游布局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城区旅游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旅游主要起到带动作用,实现区域旅游与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是湘潭市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旅游业开发中着力的方向。
长沙、株洲与湘潭在湖南省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金三角模式,一江两岸是湘潭市在湘江旅游经济带所特有的区段,与其它两个市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其U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围绕湘江旅游经济带中的重点区段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旅游地区的不同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同时强调施工进度与质量。在与长沙、株洲两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时,并不處于劣势,但是对于周边旅客的吸引力却不及上述两地。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湘潭地区对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比较粗放,基本都是平均发力,没有形成自身的精品旅游品牌。在后续的旅游项目建设中,要狠抓精品工程的打造。比如,湘潭地区可以将杨梅洲、梨头嘴、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白石艺术城作为重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还要注意错位发展、差异化定位,把购物、品赏、体验、展会以及游览有机融合,力争打造“湘江第一湾”5A级景区。在旅游定位方面,杨梅洲以休闲度假为主,梨头嘴注重探险旅游,民俗旅游是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主攻方向,研学旅游则是白石艺术城的开发重点。
湘潭地区目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还缺乏创新学习意识。近年来在地区旅游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加强特色文体旅游活动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规的市场化操作。这一点在韶山红色旅游活动与长沙湘江两岸活动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反观湘潭地区在这方面的工作就不足,缺乏相应的文体旅游活动,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齐白石国际艺术节作为湘潭地区旅游资源的一大品牌,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时,相关部门要强化市场意识,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来获取游客的青睐。另外,湘江独有的水运优势与文化特色可以通过组织传统的龙舟邀请赛来得到展现,扩大相关旅游地区的影响力。
五、总结
红色旅游通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多元融合发展为主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扶持与带动。在深挖湘潭地区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市场化引导,创新发展模式,协同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突出“红色+”旅游模式的龙头作用,积极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促进各行业深度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企业、游客、居民以及政府共享旅游发展利益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易小兰.伟人故里大美来--湘潭市旅游新发展掠影[J].湘潮,2018(3):39-41.
[2]刘建华,马承滨.谈文胜: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伟人故里[J].小康,2018(9):75-75.
[3]朱东国,蒋晓煜,周媛.全域旅游视域下韶山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1):53-61.
[4]邹绍文.全域旅游视角下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8,715(3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