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萍
摘要: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还要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从而以利于更大限度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黔南职院)文化育人体系为例 ,研究了传统文化、环境文化、廉洁文化和军旅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育人体系,进一步探索多元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教化、陶冶作用,从而为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体系构建助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体系、文化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育人之本质,就是用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来教化人走向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在国家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些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不能否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文化育人理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的构建,以期能更好地履行高职院校以德育人、文化传承的职能,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塑造高职学生的灵魂。
一、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丰富文化教育体系底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可充分借鉴它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黔南职院一贯秉持以思想为引领,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为宗旨,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依托文体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如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部成立了“经典读书会”,着力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让高职学生通过了解、学习、研究经典名著,深刻领会传统文化之美、传统文化之妙;学院组织名人名家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通过名人名家的讲座或教学,使得高职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之中,从而有意识地在学习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学院开展“清明烈士扫墓活动”、开展学雷锋、结对帮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爱心助残、绿色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让高职学生能在行动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二是,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注重“节日育人”。利用端午、中秋、清明、“四月八”、“六月六”、青年节、国庆节、州庆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院特色的“樱花节”、“桃花节”、“桂花节”等节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举行的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并以主题党团日活动、班团会、网站、微信平台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典、节日民俗、思想引领和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汲取传统节日文化滋养,从而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效果,并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旋律久久唱响在学生耳边和心中。
二、以环境文化为抓手,加强文化教育体系隐性教育效果
环境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内化”于人心,并引导其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文化教育,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环境文化素质,从而利于实现环境文化隐性教育的效果。黔南职院绿地率高达70%以上,院内青山绿水,绿树成荫,素有“花园式校园”的美誉,这为我院开展環境文化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除了运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文化教育,学院还注重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不断丰富完善环境文化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学院自然环境,并将其融入教育思想、办学特色中,形成生态环境育人的氛围。学院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空间进行绿化、美化,为让校园内四季常绿、时有花香,学院根据校园内绿化具体情况和不同的花期,增种了花草树木,并且合理规划道路、绿地的布局,形成疏密有方、错落有致、具有文化寓意的绿色景观。此外,学院根据实际增设观景亭、雕塑、绿色长廊等设施和与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等相关的提示牌和警示设施,使学生在置身于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习惯,使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萦绕在高职学生的心中。
二是,建设学院人文景观,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言行和道德素养。学院建设了中区鱼塘“民族风”文化护栏、王阳明塑像、“一训三风”文化石、南区运动场文化钢塑等人文景观,指引师生有意识地深刻理解和思考这些人文景观所展现或凝结的精神和文化。学院还根据不同的场所(教室、实训室、走廊、宿舍、食堂等)设置相应内容的标语、名人格言和警示句等,以利于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有助于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
此外,学院还将进一步精心打造以“桃花园”、“橘园”、“茶园”、“荷花园”、思政园、匠心园、民族风情园、“国防教育主题园”等为代表的校园景观群。实施校园文化景观改造工程,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不断提高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文化内涵,积极构建蕴含文化品位的绿色校园,从而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环境文化的隐性教育效果。
三、以廉洁文化为基石,筑牢文化教育体系根基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高地,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可以说学校教育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只有将党风廉政建设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才不负学校应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把高职学生清廉文化素质的培养纳入其综合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同时通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清廉光荣,腐败可耻”的是非观,以及养成清正廉洁的良好品质。
一是,抓好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严抓教师的师德师风,营造崇廉尚廉、廉洁从政、从教、从学的良好氛围。学院班子成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等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四项监督制度”。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此外,学院还出台了学院《整治不担当不作为方案》、《十严禁十不准》等文件,明确工作责任,抓好师德师风,引导教师做弘扬廉洁文化的榜样和先锋。通过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让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保持共产党人廉洁操守,成为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廉洁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思想及行为的引路明灯。
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廉洁文化活动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我院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班级,如: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书画展、廉洁文化主题征文、廉洁自律案例进课堂等。就精神层面而言,廉政文化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以文化的视角来丰富廉政建设教育载体,使廉政教育不再枯燥单调,而变得有血有肉;从廉政的角度来建设文化,使文化有章可循、有影有型,二者结合使什么是廉、什么是腐既一目了然又入心入脑,对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基础性的教育引导作用。
学院将廉洁文化教育与领导班子建设、教师职业操守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较好地推动良好党风、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的“五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筑牢了文化教育体系的根基。
四、以军旅文化为特色,创新文化教育体系形式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但我们仍需居安思危。学院通过将军旅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中,在学生中普及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并且将军旅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中,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振奋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进一步激励学生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自觉地支持国防建设和关心国家、民族发展。为使军旅文化、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我院建立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并由武装部牵头负责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组建队伍,以榜样力量带动学院校风、学风建设。如:组建国旗班,并组织学生参加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以及周五举行的降旗仪式,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在校园内开展军事训练,让学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应急分队的感染,从而有利于发挥应急分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院学生守纪律、懂自律;组建以职工及学生中素质高、身体好、责任心强的退役军人或优秀学生为主的军训教官队伍,通过让他们承担每年新生军训和民兵应急分队平常训练工作,使学院学生能被他们的言行所感染、吸引,从而向他们看齐。
二是,将军旅文化融入课程学习、活动中,将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考核纳入学生学分体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开展军旅文化教育。如:请州市武装部、都匀军分区领导作讲座;军事理论教员为学生讲授军事理论课;思政教师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来进行国防教育等。我院还在州市武装部指导下,开展了消防訓练、防空训练、高炮防雹实战训练等专项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学习了相应的军事技能和防火、防空、防雹等实战本领,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是,开设预征班,对有意愿入伍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并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较为全面地提高综合素质。
我院通过以上的方式让军旅文化进校园,让学生教官、民兵应急分队成员和预征班学员起到了守纪律、讲文明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学院校风、学风建设。我院积极将军旅文化融入校园,被确定为“士官直招培养基地”,2016年被省教育厅、省军区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同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4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该年只有我院获此殊荣。
文化育人于无形,立德树人于点滴。学校特色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产生一种场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在其中的人。而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体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叩问反思、寻根溯源,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相关理论和开展好相关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16):46-48.
[2]李嘉伟.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29-32.
[3]时全丽.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8).
[4]李友仕、徐兴林、李武修.文化育人视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文学教育,2018(5):54.
[5]张昶.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规划研究 :以西安为例[D].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6]伍学明.校园文化,并非只是软实力[J].2017(5):44-46.
[7]孙艳玲.《人民的名义》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途径的启示[J].20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