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应忠
摘 要:目前,感恩教育主要以学校为阵地,不仅小学、中学连连举办各式感恩教育,大学校园也没有例外。而方式主要包括帮家长做家务,对父母说声“谢谢”,为母亲洗一次脚之类,也包含一些旧时代盛行的礼节,如磕头等,可是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感恩教育方式并没有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太多的教育效果,大多数的且属于跟风,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关键词:浅谈;中学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5-0028-01
1.感恩教育的需求
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好像大人做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一切活动都以自已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已的关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冷漠的一代”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 真正的幸福属于感恩者,真正的光明属于感恩者,美好的未来属于感恩者,不懂感恩者心中无爱,不懂感恩者从不忏悔,不懂感恩者缺少人性,不懂感恩者只有一头栽在权钱名的罪恶泥坑。
2.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 “如何感恩”的理解。此外,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3.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的习惯,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节日文化,倡导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地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人在小孩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学校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儿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对儿童感恩品德的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小孩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应该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成为儿童感恩教育的沃土。在有意無意中,家人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们会看在眼里,慢慢的记在心里,印在脑海中。相信很多人都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词深深地感动,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孩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所以自己在得到帮助时,真诚的说声“谢谢”,不时的拥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虽然看似不经意的事,但都充满您对家人的“爱”,而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小孩慢慢的感受、接触这些关心的话语、爱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5.在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通过活动让中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我抓住这些契机,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有时住校时间长了,就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成绩、收获,倾诉烦恼,表达思念。今年教师节我为学生买了几张贺卡,叫他们送上温馨祝贺语,在教师节那天送给来上课的任课老师,且全班起立大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任课老师没说什么,但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可知,他们收获了快乐。当然,这样的契机还有很多,如重阳节、劳动节以及亲人的生日等,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去尝试着回报恩情。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为爱的实施、爱的传播提供了丰腴的土壤。我们将爱的种子洒向每位学生心田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回报,懂得爱的本质,懂得感恩。生活点滴都可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与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用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的感恩小苗一定会长成可以避风挡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