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英雄传》中的“乡土中国”

2019-09-10 00:25辛搏文
青年生活 2019年35期
关键词:英雄传吕梁抗日

辛搏文

《吕梁英雄传》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在吕梁山区一个普通的村落—— 康家寨,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逐渐觉醒,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组织民兵力量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乡土中国”是该作品的叙事背景,其本身也随着历史的剧变而改变着,笔者将从乡土地理、乡土关系、乡土道德三个角度来思考这部作品中的“乡土中国”。

一、乡土地理

在《吕梁英雄传》(下文简称作品)的一开始,作者展开了吕梁山一角的地图,“吕梁山的一条支脉,向东延伸……土地肥美,出产丰富真是一个好地方。山下有个大村子,名叫康家寨。东南七里是桃花庄,东北六里是望春崖。三个村正好成了一个鼎脚。……汉家山再往东二十里就是水峪镇了。”

作者有意为之,在乡土地理的合理条件下,“四村一镇”在最初呈现了抗日战争中的三种农村模式:

敌占区:汉家山、水峪镇

侵扰区:康家寨

抵抗区:桃花庄、望春崖

这部作品的人物和情节就限定在作者介绍的这“四村一镇”的范围内了。这种活动范围的描述和限定,寥寥数字,便为整部作品搭建了一种合理的斗争条件的地理空间,我们在阅读作品中会发现,乡土故事在这里发生,共产党也将出现在这里,民兵们会严格依据作者交代的乡土地理环境,进行机智勇猛的战斗。随着情节的推进,康家寨奋起反抗,联合另外两个抵抗村,挤走汉家山据点,走向解放水峪镇的更大的胜利。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子,更是命根子,在农业社会中,即使面临着战争,只要土地能够生产,“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这是农业社会的根本性特征,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作品中,农民始终无法做到抛弃土地,民兵平时生产,抽空练兵习武,战时便和敌人展开战斗,并配合主力军作战。这既是作者经历的现实,也是作者笔下这片乡土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基础。

二、乡土关系

乡土关系无疑是复杂的,并非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或者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化,在翻天覆地的20世纪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横跨一个半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个案中最宏大、最复杂的社会变动。这段时间的中国革命包含了政治学理论中所有类型的“革命”—— 千禧年式的农民叛乱(太平天国),无政府式的暴动(义和拳),政变(西安事变和林彪事件),军事叛变(北洋军阀时期),国共内战(1945-1949),自上而下发动的全国性动乱(“文化大革命")。在作品所涵盖的如此狭小的乡土空间和短暂几年的时间里,便涉及了代表千年农业封建国家基础关系的地主-农民关系、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中国命运领导权的斗争关系、抗日战争中的中日民族敌对关系、民众内部的投敌与抗日的对立关系等,可谓纷繁错杂。我们能够看到作者为还原真实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也能看到他们的创作之余的遗憾。

作者并没有呆板地写成中华儿女对抗日本人和汉奸走狗的粗糙模式。传统的地主-农民二元式的乡土结构是作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看到汉奸走狗地主桦林霸一家、开明懦弱的地主“二先生”、摇摆不定的地主吴家兄弟、流氓走狗王臭子和康肉肉等、坚决的抗日民众孟二愣和李有红等、占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摇摆地主充满了投敌和抗敌的不确定性,民众也会因为自家私利做出阻碍抗日的行为,但经过积极的指引是最坚决的抗日力量。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分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收获了自己的命运,各类人物的立场与行动,还有情节的发展过程均合理流畅。我们不难发现有两对矛盾始终贯穿着作品:一是中日民族矛盾,二是地主农民的矛盾。后一对矛盾既是当时的现实体现,又可以理解为共产党实际工作的需要与文艺路线的体现。

三、乡土道德

第五回,刘二则夫妇被康家败等一伙走狗催租逼死,男女老少无不心痛落泪,二先生说“邻家邻舍的,总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刘二则又没有本家,大家凑点钱埋葬了吧!这可是个积德事情。”当下大家凑了些钱,置办了两副棺材安葬,穷人们帮忙送葬,康大婶还收养了刘家孤儿。

第二十三回,鬼子扫荡康家寨,逼供村民指出民兵,残忍杀害村民数人,张忠老汉挺身而出,称自己知道民兵下落,带领日军上山搜捕民兵,在山路上,张忠老汉高喊:“老武同志!石柱子!我姓张的总算对起全村人了……”然后抱着猪头小队长跳下悬崖同归于尽,村民紧急逃跑,幸免于难。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我们能看到根植于乡土之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义利观,所谓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是儒家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义”居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首位,舍生取义是传统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知恩图报亦是传统道德准则,毫无疑问,如果说老武同志有党的意识形态的引导,那么张忠老汉为代表的具有道德光辉的普通群众亦用行动践行了道德追求。

笔者为什么要特地谈乡土道德的问题?一是这种乡土道德是团结民众齐心抗日,不怕牺牲的潜在的精神前提;二是乡土道德和乡土地理、乡土秩序息息相关,作者对乡土民众的塑造离不开乡土道德的支撑,歌颂真善美,以起到良好示范的现实功用。这些道德是驱使民众抗日的内在动力,也是民众能够与共产党人“鱼水一家亲”的内在准则;三是下文笔者要谈到辩证看待乡土力量成长为英雄的过程中党的塑造与正义道德驱动的关系……

在激烈变革的20世纪,革命的号角被一个又一个团体或政党吹响,这片土地上也正发生着深刻而又剧烈的变化,传统的乡土结构与乡土秩序也随之改变,《吕梁英雄传》中的“乡土中国”正是这部作品内在的结构支撑,只有理解作品中的“乡土吕梁”,才能读懂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 1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4]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23页。

[5]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97页。

猜你喜欢
英雄传吕梁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幸福生活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一次就好,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
水煮三国英雄传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河洛图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