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胜
摘 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就应该从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在渗透数学思想过程中,在课件的引导下以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呢?具体有哪些好的策略呢?下面,笔者将围绕课程标准,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进行一些粗略探索。
关键词:活动;经验;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生活經验,是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获得一定数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载体。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走向“四基”,并不能只看作是“2+2”的简单叠加。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我们应该从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在渗透数学思想过程中,在课件的引导下以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的研究,一定会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教育自古就重视人的实践活动和个人经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陶行知的学教合一,孔子的因材施教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教学思想。2001年的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在数学中的地位,受到了许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重视。2011年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即适应社会生活和取得进一步的数学知识的能力,但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容未给出明确的说明。就当前的现状看来,虽然小学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活动经验,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很多小学数学课教学,不管是在教学预设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环节,都普遍缺失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认识。
一、数学课活动经验的概念
经验一词有两种指向,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技能和知识,二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数学活动经验是这两者的统一。数学经验指的是理解、建构和运用数学理论的经验,在发现和创造数学的理论活动中,在理解数学概念、逻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则是属于数学经验的范畴,是学生在具体活动基础上所获得的经验。从静态角度上看,数学活动经验指的是知识,是学生们经过数学学习之后对全部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体验、经验和感悟等;从动态角度上看,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是经历过程,学习的个体必须要通过耳、眼、鼻、舌等感官来接触外界,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得。教学活动经验指的是在数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具体事务进行观察、思考和实际操作,从感性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过程。包括抽取、检索数学经验、选择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符号表达形式化、抽象化的经验、记忆和巩固,应用现有知识的经验等。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就是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各个数学领域的活动经验进行深入的探索,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加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领悟、感受并获得积累数学的技能、知识、观念及情感,实现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有效的教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逐步积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及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说,在教材中,数学活动经验与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交织在一起,无处不在。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的教学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数学活动经验取得途径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数学活动是一个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学生可以在亲身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技能、知识,获得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方面,通过数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所以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相关数学活动经验实践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笔者对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目标的认识。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有几个共同点:(1)设计一个优秀的数学活动。(2)充分挖掘数学的课堂价值,在体验中学习、感悟数学。(3)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评价手段与方式。(4)重视通过数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积累数学的经验。(5)重视通过过程目标来落实数学活动经验。这些实践案例,给笔者思考如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带来了启示。
三、联系教学实际,初探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
(一)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中积累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中我先提问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测,求梯形面积时,能否依据前面“动手做”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先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求出这种图形的面积,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一下,并且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梯形拼拼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通过探索,请学生上讲台,演示他们的作品,并说明他们是怎样拼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听同伴讲解时很认真。我再配合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并做适当的讲解,告诉学生,还有其他拼法,同时用课件把学生想到和没有想到的另外几种推导方法演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二)在课件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课件的演示,可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安排了课件的演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演示,加深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课件演示了老师的操作方法和其它小组同学的操作方法,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事半功倍。而当学生对该层面问题已有一定的活动经验,那么这一讨论环节应放在活动之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运用到原有经验。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学习到了自己和小组没有尝试的方法。通过课件中丰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开拓了思维,获得了更多活动经验。
(三)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起来。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课件先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对称。
师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呢?
生:对折。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师:观察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两边重合了。
师进一步明确: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折痕。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是的。
师: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在学生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基础上揭示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尤为透彻,积累了有效的操作经验。
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组织操作活动,努力追求操作价值的最大化。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做数学”,在体验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展开合作探究活动,进而感受数学思想的价值,积累活动的经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在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加速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联系生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幫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教学《认识体积单位》时:首先请学生回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再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正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今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身边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物体。在认识1立方米时,我制作了1立方米大小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依次进入到里面去,亲身感受1立方米空间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个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能容纳6名小学生,这时的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紧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学生们说到了洗衣机、包装大彩电的箱子,还有家中堂屋摆放的大方桌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了体积单位。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使学生思考数学,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旧水平上升到高一点的新水平,实现经验的升华。
(六)在渗透数学思想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探索和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小学数学中转化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时均用到了转化思想,所以本节课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利用转化思想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是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等,然后求出梯形面积解决问题。本节课整个学习过程都在促进学生深化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当然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活动经验要靠积累,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因此,应当把活动经验的积累看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这种体验性成份也是学生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自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有效依托。因此,我们应注重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效率,可以聚焦活动经验常见的类型,阐述案例,在教学中多多融入生活经验,提供学生操作的经验、探索的过程,加强数学的思考,积累探究经验、思维经验。数学教学应强调学生的的生活经验,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眼光不仅要向前展望,还应向后看。向后看就是要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只有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突破点。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还有很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只有不断地去发现、去实践、去改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它的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D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