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利
摘 要: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舞台,只有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充分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然而,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限制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从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和巧设课堂提问三个方面出发,全面地分析并论述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策略,希望能为一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逐步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转变过去落后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体验的优化和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积极改进、革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进而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掌握了课堂的绝对控制权和话语权,而学生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还会束缚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所以,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彻底转变过去“以师为本”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与学生展开沟通和互动,从而打开学生紧闭的心门,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抵触的情绪与心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例如,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从教学观念开始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教师往往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们面对教师时,总会胆怯。所以,笔者放下身份,以朋友的身份来和学生们相处。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会主动与学生们进行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笔者不仅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认识到了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学生们的问题,笔者会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们完善,进而让学生们感受到笔者的关爱。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即时性等优势和特征,可以促进知识呈现方式的转变和优化,使其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而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对语文知识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像、动画或者短片等形式展示出来,营造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优化知识呈现的途径。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进而优化学生感性认识,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例如,在教授《日月潭》这篇课文时,为了优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加快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速度,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播放有关日月潭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们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日月潭的美丽。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知识呈现的方式,加快了学生知识理解的速度。
三、巧设课堂提问,活跃学生学习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促进学生的主体探究,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提问环节以避免课堂陷入单方面传输的误区。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来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保证问题难易程度适中且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其次,教师需要把握恰当的教学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以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对问题展开思考、分析与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笔者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如下: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见过大象吗?你们知道大象有多大吗?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经过学生们的思考与分析,加上老师结合课文内容,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巧设课堂提问,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农村的现实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和巧设课堂提问等策略的运用,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德忠.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9(25):48.
[2]杨金艳.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