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霞
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时代,由于“教育孤岛”现象和社会的集体焦虑,家校关系变得异常敏感。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应从长远角度,协调学校、家长、社区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社区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2016年5月,我们成立了“中关村第三小学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制定了《中关村第三小学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行动计划》,对家校共育做了顶层规划与设计,搭建了“家庭教育实践研究中心”“家长志工团”“邻家孩子”“家校事务协作中心”四个工作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
平台一:家庭教育实践研究中心。我们在对家长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关村第三小学“家长课程体系”,通过自荐和推荐的方式产生“好老师”团队,走进社区向家长宣传育人理念,为家长“答疑解惑”。到目前,这个活动已经开展了5季,每一季走进学校周边11个社区、7個机关单位,覆盖了1500多位家长。很多家长成了这个活动的固定粉丝,不仅参加自己居住小区的活动,还去参加周围几个小区的活动。家长们认为,老师主动走入家长们生活的社区,从过去与家长点对点的线状沟通,变为点对面、主体化的沟通,引领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老师们成了家长最信得过的教育参谋。
同时,学校的家长论坛、家长沙龙、家长讲座、家长会、家长工作坊等活动将家长们关心的话题变成了生动的家长课程,形成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方案,“我家有娃儿爱动手”“班级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等热点问题都在家长论坛上达成共识。学校把研究成果以“家话”的形式发布在中关村三小微信公众号上,引导更多家庭思考教育,促进家长们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和孩子一起成长。
平台二:邻家孩子。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并通过学习中心构建新型的邻家孩子伙伴关系。为此我们开设了很多“场馆课程”。
公益演出——“周末艺术课”是“邻家孩子”的一个内容。活动向社会开放,每周五下午邀请附近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走进打击乐世界》《听胖叔叔讲故事》《童年,一场异想天开的亲子音乐会》……目前,学校已举行演出近40场,有2万多名家长参与。
学校开展的“成学农场”种植活动也是“邻家孩子”的内容之一。家长作为导师带领班组群的十几名同学,翻土、选种、播种、养护……家长们教孩子们为草莓覆盖地膜,教孩子们将西红柿幼苗嫁接在茄子根茎上,教孩子们安装滴灌设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有机会走进学校,了解学生的在校生活,了解老师的工作状态,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度。
平台三:家长志工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赋能”,“家长志工团”是中关村三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00多名家长志工,参与学校安全疏导、安全巡查、选修课教学、工匠坊课程开发、项目招标、资料翻译、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设计,协助开展好老师进社区,参与组织教育公益活动。
每个孩子,每天清晨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家长志工团”的教育。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习服务他人的精神,学会说“谢谢”,学会礼貌对人,家长成了孩子们的老师。
平台四:家校事务协作中心。为了给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还组建了“事务协作中心”“社区信息联络中心”,覆盖周边15个社区。由各方面的律师、心理专家、行为分析及训练专家、保险业、法官、安全、消防、质检、医生等专家组成,成为第三方委员会,为家校合作助力。
学校每学期定期开放食堂,邀请家长代表走进食堂。他们查看食堂卫生,翻阅厨房管理记录,观看师傅们操作,提出相关建议,减少了家长的担心和忧虑。同时,学校还开放教研组活动、期末阅卷、社团活动、课堂教学、校园巡查等,邀请家长以合作者的身份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共建共管活动,促进学校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