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鹏 刘秀萍
人物简介
叶翠微,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功勋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北师大教育学院、浙大教育学院、杭师大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现任海亮集团董事局董事,海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海亮教育管理集团董事长,杭州湘湖公学校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杭州湾智库特聘专家。
金秋时节,钱塘江畔。海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叶翠微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从杭州第二中学赴任海亮教育,叶翠微有着怎样的教育规划和目标?他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子?他将如何把心中的教育愿景变成现实?
叶翠微说:“我在海亮提出这样的思考:教育要从育分走向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么育人?那就是‘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转换“赛道”之后,以一颗平和心办真教育是叶翠微最想实现的教育梦想。
教育要见“人”
记者:2017年您来到海亮教育集团时说“找到了再出发的激情”,当时您有哪些目标与规划?
叶翠微:我从高位成长的杭州二中来到海亮教育集团,面对相对自主的教育空间,我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了。对于过往的点点滴滴我纵有千般不舍,但对于现在和未来我却要如米兰·昆德拉一样,“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我更想探索如何突破教育的瓶颈,冲出功利的重围;探索如何助推教育中基本问题的解决,避免教育的常识性错误;探索如何办本真的教育,彰显我们这一代人办教育的真性情。
教育的基本常识是成就人,教育要见“人”,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冠以教育之名“见分不见人”的行为,这是一种常识性错误。教育应该从教育的价值逻辑出发——珍爱儿童,从教育的职业逻辑出发——教书育人,从教育的国家逻辑出发——为国育才。作为教育人,“珍爱儿童”就是不能假借教育的名义剥夺儿童的天然权利,如休息权等。“教书育人”就是要知道怎样才能唤醒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走向未来的人。如果只把教育或学校当成生产流水线,就是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为国育才”就是要求我们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重任的各类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建构教育强国大厦。因此,在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回归原点,从人出发,敬畏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把孩子当人,与孩子共同成长,与孩子一起拥抱未来。
记者:这一年多来,您主要做了什么?
叶翠微:我来到海亮擂响的“第一鼓”是重申“什么是教育”的问题。我提出了“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的教育理念,即从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把培养人的问题打通,进而找回三种人,即“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这个教育的时代轴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这三种人不是彼此分割而獨立的旨向,而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性整体。教育的时代意义又恰恰在乎的是“人”怎样从“自然的人”走向“完整的人”,从“完整的人”走向“幸福的人”,从“幸福的人”走向“未来的人”。
记者:作为海亮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湘湖公学的首任校长以及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您现在的生活节奏一定比以往更快,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日常生活?
叶翠微:如果以“年”为单位,我去年作了80多场大大小小的演讲,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有二十多年重点中学办学的教育实践积淀,这是属于社会的,我愿意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无保留地分享出去。每次演讲我都会亲自准备,内容不重复,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的辩思和学理的提炼与梳理,力争带给听者以启发。如果以“天”为单位,我基本上每天6点半起床,首先会浏览当天的重要信息,思考一天要处理的重要问题。我总在想如何安安静静办教育,总校长要敢于为校长“松绑”、为老师“松绑”,让他们安安静静待在学校、待在课堂。作为总校长,我更应该是学校发展的“领航者”“服务者”“参与者”“分享者”。我常说校长要做学校的“店小二”,所以我一有空就跑学校,带领大家做工作常态体检,通过同伴互助进行校本改进。教育不能是一阵风,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和教师的发展同步,要走进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一个学习者和思考者,我平常喜欢读书看报,我认为自己的学习还比较“前卫”,希望能对一些重大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不断地学习、改进和提升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考和行动方案。这些事一忙碌就常常到了深夜。
回到原点再出发
记者:据悉,湘湖公学是一所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希望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打造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标志学校。您如何看待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叶翠微:来到海亮,我的初心当然是要办真教育。民办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给家长和孩子提供高品位、差异化和可供选择的教育。民办教育要发展,首先要回到“法”的治理逻辑上来,由“法”形成自身的治理思维。比如民办教育的招生自主权有法律的规定,而我们的政策就应是这一规定的践行。民办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首要的还是要回到法律的轨道上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和自信,老百姓对教育的选择期望也会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对教育有充分选择权的基数会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基本事实。所以,民办教育在满足差异化选择和提供多种选择的优质教育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从同等国民待遇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不能戴“有色眼镜”看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它自洽在中国教育的总架构中。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应该共生共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民办教育也提供了很多学校治理、管理的经验,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另外,从我自己的感触来说,我来到海亮以后,对民办教育人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些民办学校的校长基本是没有休息时间的,他们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工作投入之深让我钦佩不已。
记者:您对未来的湘湖公学有哪些想实现的教育愿景?
叶翠微:我提出了“中国娃,少年派,致未来”的办学追求,目的还是回到教育原点,从人出发。朋友们常说湘湖公学是我教育人生的最后一幅作品,其实我把湘湖公学当作自己最心仪的一幅作品,它值得我倾心付出。我希望在这里和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绘一幅江南教育的“富春山居图”。在这里,我希望能实现这样一些教育理想——
第一,“把体育玩到极致”。保证孩子们每天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让孩子们酣畅淋漓地享受运动的快乐。第二,“家庭作业不带回家”。孩子放学回到家就是享受兴趣爱好,享受亲情世界,享受私密性发呆。第三,“让孩子的成长有伴随他们成长的数据资产”。给每个孩子建一个成长的数据库,让孩子们学会数字资产的储值和变现。第四,“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极高配的艺术教师团队让孩子们在自己心仪的艺术世界里“美”起来。第五,“课程化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大家的事抢着做”,养成终身劳动的习惯。第六,“创意百脑汇”,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允许孩子们特立独行。在这里,我们将努力打造近千门选修课,用极丰富的课程资源,顺应孩子们更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在这里,我们将推出“无围墙”的开放式教育范式,把“幸福生命树、幸福生活场、幸福生态圈”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还将以大数据高技术为平台,开启“三一”行动,即学生有一个个性化的“AI书童”,教师有一个全息化的“教育中台”,学校有一个极数据化的“智慧大脑”。由此,学校、学生、学习将会被重新定义,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求 “学得更快乐、成长更健康、求学更理想、志向更高远”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的留学“低龄化”现象?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您提到希望培养拥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未来脑”的现代公民,具体应该如何培养?
叶翠微:留学“低龄化”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自主选择的问题。因为现在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包括区域教育等,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选择方面还不能提供足够丰富而多样的空间,以致于让有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国外。我们要看到留学“低龄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这些孩子没有在国内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提前飞走了,他们接受的是一种“非中国化”的教育,很容易在成年后与我们的本土文化“若即若离”。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打好一个孩子人格、家格和国格的生命底子,让孩子形成血脉中的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承,因而要先有“中国心、民族魂”,再有“世界眼、未来脑”。基于此,我们未来要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基于有正确的国家认知,即首先要有中国优秀文化的DNA。在保证本土课程高水平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其次,我们会尽量创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平台。在国家课程全覆盖的前提下,通过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和小班化教学,构建既有个性又具有效性的国际理解教育。最后,与真正有世界情怀的境外教育机构和组织,开展互补式的教育交流互动活动。
读懂孩子、读懂家长、读懂教育
记者:您曾说民办教育呼唤的是“真君子办学”时代,能否请您阐述一下何为“真君子辦学”?中国的民办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崭新阶段,海亮教育也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深水区”,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集团转型的方向与举措?
叶翠微:“真君子办学”关乎三个层面,即从企业层面而言是效率和效能,从投资层面而言是投入和回报,从教育层面而言是质量和人才。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海良先生曾说过:“办百年企业难,办千年名校尚存。”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将教育作为事业的句号。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一种超然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他回归教育、反哺教育的大爱和情怀令我深为感佩。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真君子办学”的风范。海亮教育不仅有全国最大的K12教育园、融爱教育园和自闭症儿童教养中心,还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民办教育儿童研究院和教育研究院。我们希望以开放的态度、卓越的理念和一流的管理,读懂孩子、读懂家长、读懂教育,消解教育过程中的共同焦虑,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级教育集团。
记者:您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叶翠微:现在孩子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焦虑,我认为可以用“彼此拉锯”来形容。而所有的焦虑,最终买单者还是孩子。我们常说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缺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但有心的家长至少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话的方式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和陪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将“重心”放低,注重情感的投入。孩子的成长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很多过度焦虑的问题也就释然了。家长需要把握时间的维度,从基本和基础两个方面进行拿捏,塑造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的习惯,提升孩子的责任。因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活生生的、有着生命风采的孩子。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本色,高分数又有何意义呢!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我们对待孩子的初心始终要基于成长的幸福和发展。成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平和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为他们的生命打上健康阳光的底色,培育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的家庭教育生态,这是我希望看到的教育的“清明上河图”。
记者:您如何看待别人称呼您为“传奇校长”?
叶翠微:比起“传奇校长”,我更看重孩子们口中“叶大”的称谓。据说,“叶大”是他们眼中有长者之气的大人,也有人戏说是“见到校长,头都大了”。我办公室的门永远都是敞开的,如果有时间我会尽量行走在校园里,多用自己的眼睛审视校园。我希望我和孩子们身处的是一个有故事、有温度、有记忆的校园。我以前所在的杭州二中,有个“二中之巅”,那其实是一个如何以学生本位看待学生行为的范本。“二中之巅”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关于它的设置和开放与否,学生为此专门进行了民意调查,有70%的学生反对关闭。我们认为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制订相应的规则,允许学生有一个可以发呆、静思的地方,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放飞思绪的地方。走出二中的学生,都会记得自己在“二中之巅”待过、写过、抒怀过。我认为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处可以见到一所学校的人性,而人性又滋养着理性,这才是一所学校成其厚重与高远的逻辑。我们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学一点“无用之学”和“无用之用”,在内心愉悦和自主的天空下放飞孩子自由的精神,培植孩子学术的志趣,校园要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给孩子一段值得铭记一生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