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一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将全面展开。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不断地从“物”走向“人”,让教育回归到落实立德树人的轨道上。素养导向的教学本质上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双基)的地位和作用似乎被不断地弱化,很多人对此提出疑问:知识难道就不是素养了?没有学科知识哪来学科素养?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素养)。
知识是学校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支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总之,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就是说,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学改革必须回到原点、回归初心,这个原点、初心就是人的素养,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教学的根本价值,总之,只有从素养这个角度来重新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确保教学改革走在正确方向上并被深度推进。
比如:历史学科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
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觀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历史理解
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4、历史解释
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5、历史价值观
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的基础性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也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支持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养分。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学科核心素养既体现着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传统的学科教育过度地在学科上做文章,学校和教师一直纠结于学科知识的容量(内容的多少)、难度(内容的深浅),教师们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烂熟于心,而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却知之甚少,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及怎样形成这些素养也不甚了解。这是我们目前高中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正是破解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核心素养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价值,它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可以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它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和学科教育才能找到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动力。
作者简介:
杜雯雯 1982年9月 女 山东省聊城市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 高中历史。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