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
2019年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3+1+2”模式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与此前相比,新高考赋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就需要学生从高一开始进行系统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确保三年后能够理性地选择大学和专业。
《礼记》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是已经进入“选择期”的高中生,还是尚处于“安稳期”的小学生、初中生,都需要立足长远来规划自己的现在——这就是生涯规划的要义所在。理想的生涯教育,首先,应当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禀赋甚至不足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在学习、职业和事业的追求中有的放矢;其次,需要在学生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助学生一臂之力,比如在高中阶段进行选科,或高中毕业进行大学和专业选择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得力的测评工具和选择建议;再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各种生涯活动,在丰富的学业、职业体验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对于学校来讲,需要深刻认识到生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实际上,2010年頒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在“高中阶段教育”一章中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201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其倡导的选择性教育理念贯穿于相应的改革举措中,形成了“选科—选课—选考”的格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中的某一省份,更是在其改革文件中把“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组成部分,要求将其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一起进行写实记录,建立个人档案。目前,生涯教育在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高中开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涯教育模式,但从总体来看成效并不显著。在此方面,迫切需要更多理论引领、政策引导和实践探索。
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广大高中能够像抓高考成绩一样来抓生涯教育,真正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生涯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修筑起符合他们本心的成才之路。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创新研究室主任)